王愛民,劉琳琳
(中國醫科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1)
大學生作為知識層次較高的群體,應具備知書達禮、學禮用禮、識禮懂禮的內在修養和文質彬彬、內外兼修、知行統一的外在表現,應成為新時期傳承文明禮儀的先鋒和模范。然而,當今大學生卻存在著諸多失禮、失范、失態等不良行為和舉止,嚴重影響其健康成長。“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作為使人明德遠行的動力站,有責任和義務為學生文明禮儀導航,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禮儀素養,使學生在文明禮儀的教化中體驗和領悟真、善、美,充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
文明禮儀是素質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內在修養與外在表現的統一,更應注重內在意識、內在素質的培養。文明禮儀的內在缺失是文明失范、行為失禮、交往失態的決定因素。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有著厚德載物的優良傳統。禮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核心,是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內容,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與思想精華,是我們的民族特質。禮文化源遠流長,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寬闊的外延,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優秀品質的源泉,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的紐帶,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不斷發生著改變。大學生文明禮儀內在缺失主要表現在缺乏對傳統禮文化的修習,對傳統禮儀文化和禮儀規范知之甚少。無知就會表現出無禮,由于本位文化缺失,造成文化根基和底蘊不足,導致大學生選擇盲目,行動盲從,沒有主見,缺乏個性,一味跟風逐潮,跟隨所謂的潮流,模仿所謂的流行時尚、外來禮儀,在生活方式、文明習慣乃至人生境界等方面陷入流行化、浮躁化、庸俗化,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1]。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禮。”禮儀內在缺失造成大學生禮儀意識淡薄,禮儀素養缺乏,道德水準滑坡,并通過行為和舉止屢屢失范表現出來。具體表現在語言、行為、舉止、儀容、儀表等方面大失水準,在個人修養、人際交往、求職面試、生活細節等方面表現欠佳。
大學生不知禮、不尊禮、不守禮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如社會公德意識薄弱,不遵守公共秩序,不懂文明謙讓,唯我獨尊;不保護公共衛生和環境,亂丟垃圾,踐踏草坪,到處亂刻亂畫;在公共場合,或大聲喧嘩、吵鬧,或出言不遜;儀容儀表有失得體,鐘情于奇裝異服;不懂禮貌,不尊敬師長和父母;只顧自我感受,不顧及他人感覺,談戀愛不注意影響,在公共場所做一些親密動作等。這種無所顧忌、我行我素的表現,折射出律己敬人行為規范和對人對物的敬重、敬畏之心缺乏。
文明禮儀缺失影響著學生優良品質、高尚品格和理想人格的養成,易造成人際關系不和諧,不利于交往、溝通。而過格之態、出格之舉則會危害學生身心健康,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幸福,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文明禮儀素養的形成注重“積銖累寸”,講究“由里向外”,最終達到“知、情、意、信、行”的統一,是家庭、學校、社會3方面合力作用的結果。同樣,大學生文明禮儀缺失受家庭、學校和社會3方面的影響。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正如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所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很多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良好愿望,但其教育方式與良好愿望互相矛盾,甚至背道而馳,他們忽視孩子良好禮儀素養和文明習慣的養成。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過分關愛,給予孩子過多物質滿足,而缺乏對孩子精神世界的塑造;絕大多數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充滿著功利和浮躁,在孩子學習上不惜代價,把關注點放在“興趣班”“特長班”上,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等孩子上學后,只關心孩子的學業。另外,一些家長不注重自身文明禮儀和言行舉止,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孩子。綜上所述,家長忽視對孩子人格、心理、價值觀、責任心等方面的教育,放松乃至放棄了對孩子的禮儀教育,造成孩子與文明禮儀漸行漸遠。
應試教育使學校背負著沉重的升學壓力,片面追求升學率,和家長不謀而合,把教育的著眼點放在學生的知識掌握和學習成績的提高上,評價學生時堅持智育第一,以學習成績為主要標準,忽略了學生思想道德品質教育,文明禮儀教育更是嚴重匱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健康成長,表述平實簡單,實則要求高遠。健康成長要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體現在身心成長和道德養成這一完整的過程之中[2]。實際上這一過程難以完整,存在缺憾,重智育、輕德育,使德育的首位旁落。在追求升學率的功利思想支配下,學校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微乎其微。即使開展了德育,也存在理念、內容、方法和手段的不足,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在理念和內容上,把德育和政治教育混淆,存在德育政治化傾向和德育內容智育化問題[3]。在方法和手段上,重知輕行,知行脫節,用說教代替實踐性,要求和規定比較宏觀、籠統、抽象,不易付諸行動。同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補救型教育”和“今天一個主題,明天某項活動”的趕時髦、“追風型”的“作秀式”的德育活動有濃重的功利色彩和短期效應[4]。由于缺乏完整系統的德育過程,最終導致在小學教導學生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上了大學教導他們上車要給老人讓座,公共場合不要大聲喧嘩等教育現象。
新時期的大學生出生在改革開放年代,生活的物質條件比較充裕,成長于社會變型和各種價值觀念互相沖撞的時期,在充分享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帶來的成果的同時,也受到來自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的負面和消極影響。社會轉型期的各種社會問題、消極甚至腐朽的思想、思潮無時無刻不在直接或間接地侵蝕大學生的認知和信仰。同樣,社會上的各種不道德、不誠信、有失禮儀的現象也對成長中的大學生帶來消極影響。大學生由于自身鑒別力、判斷力、自制力有限,并具有好奇心強,追求時尚、另類、好玩的身心特點,在多元社會思潮和多元文化沖突面前,容易迷失自我,是非不明,榮辱不辨,良莠不分,對社會上一些所謂的“新思潮”、“新事物”不加分析就一味接受和效仿,習慣跟著感覺走,隨波逐流,追風趕潮,把腐朽當神奇,把庸俗當高雅,最終導致精神家園的荒漠化,致使道德缺失,大學生不講文明、不重儀表、不守誠信、不遵規范等禮儀缺失現象也就在所難免。
由于受應試教育和其他因素的影響,許多大學生在未成年階段的文明禮儀教育存在很多問題。這就更需在高等教育階段進行糾偏和拾遺。高校必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采取措施,切實增強大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在學生形成良好禮儀素養方面下工夫,引導學生知榮明恥,修身正己,使學生的人生因其禮儀修養而增值,為其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禮儀素養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大學生修身立德的基石,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助推器,更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通行證”。就個人而言,禮儀是個人完善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的精神源泉;就社會而言,禮儀是社會正常秩序的運行基礎;就國家而言,禮儀體現著國家的軟實力。因此,高校要充分認識到提高大學生文明禮儀素養的重要性,認識到文明禮儀教育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修課,切實增強對大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堅定性,有計劃地對大學生進行禮儀教育,有目的地培養大學生的禮儀觀念,有意識地深入挖掘禮儀的教育資源,引導大學生把講文明、懂禮儀作為高尚的人生追求、永恒的行為品質、立身處世的根本準則,堅持高尚品性,引領社會新風尚[5]。
3.2.1 開設禮儀課程,讓大學生知書達禮 知書方能達禮,知書是達禮的基礎和先導。大學生由于對禮儀缺乏最基本的認知,認識不到禮儀價值所在,覺得禮儀虛無縹緲、無關痛癢、可有可無。為此,要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為大學生開設禮儀課程,向他們傳授和灌輸禮儀知識、規范,為其識禮、懂禮奠定知識和理論基礎。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年級層次和所學專業,有所區別和側重地科學設計教育內容。對低年級學生主要開展普通禮儀和日常行為禮儀教育;高年級學生要結合職業道德教育開設禮儀課程,如醫護禮儀、教師禮儀等;畢業年級要將實習禮儀和求職禮儀納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經過這樣循序漸進、深入淺出地開展禮儀教育,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把禮儀教育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始終,構建以“兩課”教學與禮儀學習、職業道德和職業禮儀、職業生涯規劃和面試求職禮儀為支撐的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教學體系,努力使禮儀教育入耳、入腦、入心。同時,開展多種內容和形式的禮儀講座,讓學生不斷得到禮儀浸潤。
3.2.2 加強實踐環節,讓禮儀知識內化 大學生禮儀素養培養是禮儀教育和禮儀實踐相結合的過程,而禮儀實踐是人們一定的禮儀知識、行為規范轉化為禮儀素養的必要環節和途徑,是禮儀素養形成、鞏固和提高的不竭動力和源泉,在禮儀教育中起強化、固化作用。禮儀教育要取得實效,離不開實踐的有力支撐。高校要充分發掘和運用各種教育資源,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營造良好氛圍,讓大學生得到良好的禮儀熏陶,將禮儀認知轉變為自覺行為,實現自我教育目的。利用重要典禮、重大節日和各種紀念日等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使其外在的禮儀規范內化為自覺行為,并成為新時期踐行和傳承文明禮儀的先鋒和模范。
3.2.3 嚴格規范管理,讓禮儀暢行 科學、嚴明、完備的紀律、規章可促進各項禮儀規范在實踐中落實,為禮儀教育提供保障。而大學生良好禮儀素養和行為習慣的養成總要經歷一個由他律到自律、由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必須發揮紀律對行為的調節和規范作用,使教育和管理相互促進,實現教育的初衷[6]。為此,高校要切實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創設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校園環境,大力營造以識禮、遵禮、行禮為榮,以失禮、失范、失態為恥的氛圍。要堅持貫徹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引導學生知恥,身有所正,言有所歸,行有所止,對學生不重禮儀、不守禮節、不講禮貌等不良行為和舉止予以糾正,既要有評優、評獎,也要有批評幫助,堅持不懈地把禮儀養成教育放在整個學校教育的重要位置。
3.2.4 教師率先垂范,做學生的表率 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是塑造靈魂的工程師,是禮儀教育的主體。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學習模仿的對象,教師高尚的師德、優良的教風、得體的言行、整潔的儀表都有著很強的示范性,對學生起著直接的、深遠的影響。廣大教師要自覺肩負起“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嚴于律己,做學生禮儀的引路人、品行的示范者。學校應處處重禮儀,時時守禮儀,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讓學生隨時隨地感受禮儀的魅力和價值,讓校園開滿美麗的道德之花,結出豐碩的禮儀之果。
大學生禮儀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貫穿整個大學階段,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正確的道德認知和積極的禮儀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把內在的道德品質和外在的禮儀形式有機地統一起來,使大學生成為有良知、有智慧、有教養的高素質人才。
[1]鄒廣文.真正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J].人民論壇,2010(22):27.
[2]韓宇.把健康快樂還給孩子[J].基礎教育改革動態,2011(11):26.
[3]張德強.改革德育政治化傾向 創建新的道德教育理論體系[J].蘭州學刊,2005(6):314.
[4]李連久.淺談“學校重智育輕德育”現象[EB/OL].http://www.xhedu.sh.cn./cms/data/htm l/doc/2004-03/31/38505/,2012-11-16.
[5]袁貴仁.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N].光明日報,2005-11-02.
[6]陳延斌.養成教育:未成年人教育道德建設的著力點[N].光明日報,200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