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倫 馬紅紅 賀曉丹
冠狀動脈狹窄疾病多以慢性病為主,呈隱性病癥,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現已引起醫學界的關注和深入研究。為了了解此病的最新癥狀及治療進展,選擇我院收治的40例冠狀動脈狹窄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心血管狹窄疾病的特點及發展趨勢,提高治療的準確性及有效性,具體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2年1-2月心血管科病區收治的40例住院患者為研究對象,均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對患者的病歷記錄及本臨床表現信息,進行分類、對比、排序等研究。其中,女29例,男11例,患者年齡24~78歲,平均年齡(56±4.5)歲。在患者住院期間,對患者進行藥物和手術治療,無一例患者發生醫治無效死亡。
1.2 病例資料 心血管狹窄患者常見的臨床表現有:胸悶,心慌、氣促、心前區疼痛(心絞痛)等癥狀。其中,睡眠困難,臥位難受的3例(7.5%),呼吸困難,氣促6例(15%);心電圖改變中心律失常20例(50%);表情淡漠,納差14例(35%);心絞痛,多為左側疼,上樓梯或上坡時較明顯5例(12.5%),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臟擴大15例(37.5%);眼球拉寬,微裂及輕突6例(15%);甲狀腺變化,出現甲亢8例(20%),脈壓差過大,心尖博動異常25例(62.5%);腹瀉等消化系統慢性病4例(10%)。
1.3 方法
1.3.1 輔助檢查 所有患者均進行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及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抽血化驗、血清游離FT 3、FT 4檢查;二維心臟超聲、X線檢查,觀察心房是否擴大和病變血管狹窄程度,以便制定科學的治療方案。10例患者全心房擴大(25%),15例患者左心房擴大(37.5%)。
1.3.2 臨床治療 冠脈造影可確定狹窄的程度,如果狹窄>75%是很嚴重的,要考慮介入治療。如果狹窄<75%,可暫時采用藥物治療。一般來說,治療總原則是保持心血管暢通和改善心臟代償功能,預防及控制并發癥發生為主。但針對心血管狹窄疾病的不同癥狀,決定采取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或介入治療[1]。
(1)手術治療 適用于冠狀動脈造影示嚴重冠脈狹窄或三支病變嚴重的冠心病患者,1例患者轉院做了冠脈搭橋手術,且手術成功。
(2)介入治療 采用心導管技術疏通狹窄甚至閉塞的冠狀動脈,從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15例患者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3)藥物治療 對于心血管狹窄堵塞不太嚴重患者,可服用改善冠脈血液循環、抗凝、營養心肌等藥物。34例服用β受體阻滯劑和鈣拮抗劑,以控制心率;38例服用硝酸異山梨酯等藥,以擴張血管,降低血壓;5例服用地高辛、并常規使用西地蘭,防止心衰加重[2]。
經過治療,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均得到改善,除行外科手術患者需要較長時間住院康復外,其它患者一般住院1周~1個月,都能出院回家休養。其中,心前區疼痛均完全緩解,超聲心動圖及心電圖部分恢復正常;快速型心房顫動轉為竇律;患者心律得到控制,氣短、頭暈、呼吸困難等癥狀緩解。
3.1 癥狀機制問題 從檢查結果來看,先天性心血管狹窄有1例(2.5%),比例較小;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粥樣斑塊堵塞冠狀動脈而引起冠狀動脈狹窄有22例,是造成冠狀動脈狹窄的主要發病機制,所占比例較大。
3.2 并發癥問題 冠狀動脈狹窄會引起多種并發癥,首要并發癥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此時若發生感染、心律失常、勞累、妊娠或風濕活動等,會導致患者加重或死亡;其次,冠脈狹窄可致心房顫動,并發之后或誘發或加重心力衰竭;因此,要積極預防冠狀動脈狹窄引起的并發癥,以免加重患者病情。
3.3 癥狀群體問題 冠狀動脈狹窄疾病多發生于40歲以上人群,由于此年齡段的人群,要承擔更多的生活、工作壓力,飲食、作息不規律,心理情緒波動較大,往往會造成心臟超負荷,造成冠狀動脈狹窄或并發癥。
綜上所述,有以下臨床癥狀的可能是冠狀動脈狹窄疾病患者:心血管狹窄直接影響機體供血、供氧,當從事體力活動、上坡、上樓梯感覺血氧供應不足,氣短體虛者;心前區經常絞痛,心房顫動者;失眠心悸,臥床胸悶、胸部疼痛者。有此類癥狀的人群應到醫院進行心血管檢查,及時確診,積極治療。同時,要注意日常飲食、作息、情緒控制等,做好預防及輔助治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后天失調引起心血管疾病。
[1]薛亞英.心血管內科臨床用藥常見問題及合理用藥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24):3018-3019.
[2]黃慶.胸心血管外科危重患者監護及處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