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瑩
高校課堂中的人際互動是指在高校課堂這一特定的社會情境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情感、行為動作的交流與溝通。在高校課堂中,人際互動作為一種特殊的互動模式,它主要通過調動課堂氣氛、加大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反饋量、鼓勵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中去等途徑來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它是影響我國高校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學課堂是一個濃縮的小型社會,大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通過與教師和其他同學的交流和溝通,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身價值目標、了解社會道德規范、嘗試處理師生間和同學間的人際關系,進而使學生形成一定的社會觀念,為大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做了一定的鋪墊和過渡。但是,隨著高校課堂教學中人際互動過程的不斷改進和發展,一些異化現象也隨之產生:一方面高校教師角色定位不準,學生對高高在上的授課教師難有親和感,致使教師在課堂上組織的人際互動活動發生異化;另一方面,薄弱的學習情感使得大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基本處于麻木的接受狀態,課堂教學中的人際互動大多以無效告終;此外,課堂教學中人際互動的深度不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大多停留在互動表面,長此以往,課堂教學中的人際互動并沒有達到預計的效果。人際互動異化不僅影響高校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也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唯有超越異化,方能使高校課堂教學中的人際互動發揮其本身的應有價值。
在我國各大高校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個體、學生個體以及學生群體是人際互動的直接參與主體。根據主體的不同,可以將高校課堂教學中的人際互動類型歸納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兩大類。
師生互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就課堂所學的知識和產生的疑問與教師之間進行交流和互動。這種互動加快了學生對教師在課堂上所授知識的反饋速度,使教師能更好的掌握課堂教學進度,有效地改進了“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真正成為大學課堂的主人。師生間的互動形式主要有: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的互動、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的互動。
1.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的互動
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的互動是高校課堂中最常見的一種人際互動形式,這種互動形式在高校課堂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主要表現在課堂組織教學、課堂設疑、課堂講述、課堂提問、課堂講評和課堂練習中。教師通過以上多種表現類型與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向學生們表達自己對學生的期望和印象,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并且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反饋情況,及時地改進教學進度,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群體的學習積極性。不過,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的互動主要以教師為主,學生的反饋量較少,這種互動形式多半是單向的。
2.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的互動
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的互動是最能對學生產生影響的一種互動形式,它有效地增加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饋量,使每個學生都能同教師進行交流與相互作用。這種人際互動形式主要表現在個別學生對教師在課堂上所講問題的提問及解答,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所提出的要求及不同學生對其要求的不同反應,教師對學生的表現和成績的評價,以及不同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的反饋,教師對個別學生的輔導,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眼神交流溝通,教師與學生的直接接觸等。在以上的表現過程中,教師通過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情感價值觀影響學生的同時,也受到學生的影響,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教師向學生表達其期望,學生則從中獲得歸屬感和滿足感,這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逐步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狀態轉變為主動學習知識的好學狀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者。
生生互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個體與其他學生就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和所產生的疑問進行交流和互動。這種形式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和討論,解決課堂上所遇到的問題,達到學習資源共享的效果,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這種方式有利于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下沉悶刻板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奮點,增進學生間交流溝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教學目的。生生互動的形式主要有:學生個體之間的互動、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
1.學生個體之間的互動
學生個體之間的互動是高校課堂中最基本的一種生生互動形式,這種互動形式主要體現在臨近座位同學之間、同一小組內同學之間、全班同學之間就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組織實驗或練習以及課堂討論等進行交流互動。
2.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
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的互動是指學生個體與其所在小組的全體成員之間的交流和相互作用,以及學生個體與其所在班級全體同學之間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其中學生個體與其所在小組的全體成員之間的互動主要包括學生個體與其所在小組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時,學生個體在小組中發表自己對所討論問題的看法和意見,或是對其他組員所發表的意見進行評論,以及全體學生在學習上幫助個別學生時的互動;學生個體與其所在班級的全體同學之間的互動主要包括學生個體在其所在班級的全體同學面前針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或主題進行示范、扮演或發表觀點時所發生的互動[1]。
3.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
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是指有組織的正式群體之間的交流和相互作用以及學生自發形成的非正式群體之間的交流和相互作用。由教師組織的正式群體之間的互動主要體現在小組之間的競爭活動和交流活動中。小組之間的競爭活動是一種競技性質的課堂人際互動,帶有一定的游戲成分,可以有效地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提升學生的興趣;小組之間的交流活動是各小組在教師的組織下將其在小組內討論的結果在全班同學的面前進行匯報,教師將各個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匯總并對其進行評價,然后組織全班同學對匯總結果達成共識。學生自發形成的非正式群體之間的交流主要出現在課堂討論中,不同學生個體之間對某一問題產生不同看法進而產生辯論時,一些學生往往會對持有相同觀點和看法的學生進行自發的支持和聲援的現象。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人際互動時,習慣處于領導者的地位,而學生處于被領導的地位,缺少話語權和自主權。學生對教師雖有崇敬之情,卻缺乏親切感,使得課堂上的人際互動出現異化,不能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效果。良好的課堂教學中的人際互動關系應該是:互動主體地位是平等的。但目前各大高校課堂中的人際互動多出現以下問題:教師多習慣于做學生人際互動的掌控者而非引導者、促進者,與學生互動時高高在上,師生之間產生隔膜,無法獲得學生的信任和理解。而且高校課堂教學中的人際互動多存在積極性和探究性的缺失,人際互動趨于形式化,很多教師與學生溝通存在障礙。多數教師將此歸因為高校教學內容深、難度大,無法實現與學生的有效互動與交流,導致了大學課堂教學的枯燥沉悶。也有部分教師積極備課,認真為課堂教學中的人際互動做準備,但有時由于互動不當或是不能長久堅持互動教學而收效甚微,長此以往,最終趨于平淡。
由于我國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銜接并不是十分緊密,一些剛升入大學的新生沒能及時調整自我的學習狀態,依然延續應試教育的學習方式,他們只是被動且麻木的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在課堂互動中充當著旁觀者的冷漠角色,對待教師的提問含糊敷衍,在小組討論中僅僅是聽從他人的觀點,提不出半點自己的建議,即使有些想法也只是藏在心里,不敢提出與他人相悖的意見,缺乏與教師和其他同學互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與高校倡導的批判式學習、互動式交流學習方式是相抵觸的。作為孕育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學校園來說,我們培養的學生不是順才,而是具有獨立思想與批判精神的人才。這種人才的產生不是依附于以往的授受教學,而是互動式教學。只有在互動中,學生才能夠實現思想的交流與提升,才能獲得批判的意識與能力。因此,高校學生學習方式的異化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而對人際互動的重視才是其學習方式改革的切入點。
在各大高校的課堂教學人際互動中,我們常常看到這類的師生互動場景:教師針對所講內容不斷地提出問題,學生從書本中找尋答案來回答,這種機械式的問答互動看似熱鬧,但實際上,這種課堂互動形式只是“物理運動”,而非“化學反應”[2],即教師僅是將知識單純地以問答的形式灌輸給學生,但并沒有就所講授的知識向學生進行深入講解和啟發,學生僅是被動接受教師所授的知識,但并沒有對教師所提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學生在就某一問題進行討論時,僅是對書本中的知識進行總結,并且有很多的重復,缺乏創新,更沒有學生對書本中的答案進行反駁和發問。以上在高校課堂互動中常見的種種現象表明,目前我國高校課堂中的人際互動大多停留在淺層次上,師生間、生生間缺少思維的碰撞,沒有觀點的分歧,更不用說理論的創新了。
要使課堂教學中的人際互動行之有效,必須為學生營造出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要想超越高校課堂教學中人際互動的異化,首先要改變教師原有的角色定位,摒除陳舊的教育教學理念,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成為高校課堂教學中人際互動環境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將課堂的主動權還于學生,促進學生形成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做高校課堂的真正主人。同時,在情感方面,教師要將每個學生當作一個與自己平等的個體,在課堂教學中通過相互尊重,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進而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得學生愿意同教師接近和溝通,為課堂中良好人際關系的互動提供前提條件。
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為了使人際互動行之有效,教師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有效調控高校課堂中的人際互動活動,引導大學生摒棄獨自鉆研的舊式高校課堂學習習慣,鼓勵大學生多與教師和同學交流,使他們返璞于師生間、生生間相互交流共享的課堂學習方式,喚醒學生沉睡的交流欲和分享欲,以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生成。在組織學生參與趣味課堂互動的同時,還應以趣味問題為發散點,引導學生去探尋相關問題的其他答案。在學生找尋問題解答的過程中,不急于為學生揭開問題的謎底,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與其他同學的交流互動找尋問題的答案,有效地促進學生間交流愿望的達成。此外,通過創設面向全體學生的多向課堂互動來拓寬教師和學生的交往范圍,從側面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生成,為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溝通提供一定的條件。
在高校課堂教學中,挖掘深層次的人際互動是促進課堂人際互動有效的重要途徑。在進行課堂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應摒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打破沉悶的高校課堂氣氛,喚醒師生體內沉積的活躍細胞;啟發并引導學生對其所遇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使其養成遇到問題先思考后詢問的良好學習習慣,而非一遇到問題就去書中尋找答案;同時,教師提出問題后,要引導每一位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使他們都能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此外,教師要針對其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講解,并以此為出發點,延伸出其他相關知識,豐富課堂互動內容,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課堂上,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并引導學生不拘泥于課本中的正確答案,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與課本中不同的觀點和結論,引導學生就他們所提出的不同觀點和結論展開激烈的討論,使學生們在思維的碰撞中進行創新,深層次地挖掘課堂人際互動的功能。
[1]吳康寧.課堂教學社會學[M].南京市: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02-203.
[2]張琦.高校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關系研究[J].中國水運,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