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虹 魏秀芬
(天津農學院,天津 300384)
我國加入WTO后,乳制品進出口貿易發展迅速,乳制品進出口額由1990年的0.92億美元提高到2011年的27億美元,增長了28倍;1992—2001年,進口額年均增長速度為13.46%,2002—2011年達到25.85%。然而,我國乳制品貿易仍顯示出進口單向型的特點,存在進口集中度高、出口規模小、出口品種和目的地單一等問題,同時又受到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出口技術壁壘和食品安全問題等因素的制約。
加入WTO以來我國乳制品進口速度明顯加快,乳制品進口額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5.85%。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乳制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也與國外乳制品具有比較優勢和政策扶持有關。國外奶牛采取大農場養殖方式,養殖成本和原料奶價格低,且絕大多數奶業發達國家都采取奶業高補貼政策,使得我國進口的乳制品在價格上比國產乳制品更具競爭力。2010年上半年,進口奶粉到岸價每噸28500元,國產全脂奶粉的生產成本每噸超過31000元,這樣的價格倒掛局面使大量用奶的食品企業將訂單轉向進口奶粉。另外,我國對進口乳制品沒有特別管制措施,企業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增加進口量,導致乳制品進口大量增加。
相對不斷增長的乳制品進口,我國乳制品出口則相形見絀。1992—2001年我國乳制品出口額年均增速為5.64%,2002—2011年為4.11%。1992年進口額是出口額的2.7倍,2011年則逼近33倍。
雖然我國乳制品的進口來源地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僅對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的依存度較高。加入WTO前后新西蘭、美國、法國、澳大利亞一直在我國乳制品主要進口來源國中保持在前四位,只是順序稍有變化。2008—2011年我國每年從這四個國家進口乳制品金額之和分別占乳制品進口總額的82.95%、83.9%、86.26%和84.31%。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新西蘭政府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后,我國從新西蘭進口乳制品明顯增加。2009—2011年我國每年從新西蘭進口乳制品金額占進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56.86%、65.88%和62.67%,高居進口國之首。
我國奶粉進口對新西蘭依存度最高,進口來源單一,嬰幼兒奶粉壟斷現象尤為突出。乳制品進口主要來源國集中度不斷提高,雖然有利于降低購買成本,但受國際市場乳制品價格變化影響大,受制于其他國家的風險高,如果國際乳制品價格大幅度上漲,以進口乳制品為原料的國內乳制品企業將面臨生產成本大幅度上升的壓力。
我國出口的乳制品品種單一,主要是脫脂奶粉和鮮奶。鮮奶出口目的地集中在香港、澳門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雖然奶粉的出口地理范圍大于鮮奶的,但主要目的地過于集中,如2008年我國出口委內瑞拉的奶粉占我國奶粉出口量的近50%,一旦這些國家和地區國內改革等發生變化,會加大出口風險,直接影響我國乳制品出口。
2002年以前,我國乳制品進口稅率保持在較高水平,其中液態奶和奶粉的進口稅率為25%,黃油和奶酪的進口關稅率高達50%。經過2002—2004年的削減后,在乳制品關稅方面,稅率降至我國加入WTO承諾的最低點,液態奶、全脂奶粉、脫脂奶粉、黃油、奶酪稅率分別由2001年的25%、25%、25%、50%和50%,降至2005年的15%、10%、10%、10%和12%,遠遠低于世界100%的平均關稅水平。自2005年起,我國農業加入WTO過渡期基本結束,要全面履行入世承諾,成為世界上農產品市場最開放的國家之一。2009年液態奶、全脂奶粉、脫脂奶粉、黃油和奶酪的進口稅率分別是15%、10%、10%、10%和12%,較2002年又分別下降了29%、50%、33%、73%和66%。加入WTO以來,我國乳制品的平均關稅總體下降了67%。
乳制品進口稅率下降導致進口量激增,而在乳制品出口方面,我國沒有采取任何補貼措施,且乳制品出口面臨的技術性壁壘越來越高,呈現常態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趨勢,各國因技術性措施引發的爭端在整個農產品貿易爭端中高發,我國乳制品出口面臨的國際環境日趨復雜。
2007年6月,歐盟已停止對乳制品出口補貼,但為支持歐盟奶業發展,歐盟于2009年1月又宣布恢復對黃油、奶酪、奶粉等乳制品的出口補貼;同年美國也提出恢復乳制品出口補貼計劃;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也推出了相應政策支持乳制品出口。發達國家實行高額補貼使其產品價格優勢進一步提高,增加了出口競爭力。就乳制品補貼而言,歐盟的補貼與我國乳業發展相關性較大,因為根據WTO規則,歐盟享有更大的乳制品補貼額度。雖然歐盟和美國的補貼額占其乳制品產值的比重不大,但所有補貼都會對乳制品市場產生影響,影響到我國的乳制品進口。歐盟是中國脫脂奶粉和乳清進口的主要來源國,美國是中國乳清進口最主要來源國,新西蘭是中國最大的奶粉進口來源國。發達國家對乳業的高補貼、高保護所形成的不公平國際乳制品貿易環境,在短期內不會得到根本改變。國外發達國家對乳制品生產和出口實行高補貼和高保護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奶牛飼養業的發展和農民的收入增加。相比之下,我國乳業面對的國際競爭壓力更大。
“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國奶粉出口量急劇萎縮,由2008年的6.38萬噸減少到2009年的0.97萬噸,同比下降84.7%,同時奶粉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降低,這導致2009年國內奶粉凈進口量同比擴大5.4倍,達到23.7萬噸,占同期國內奶粉產量111.7萬噸的21.2%。由于我國奶粉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占有率均大幅度下降,進口奶粉沖擊國內市場,部分企業庫存增加,導致國內奶粉積壓嚴重。
調整乳制品的出口結構,逐步提高干乳制品的出口份額,尤其是奶酪、奶粉和乳清等產品的出口份額;加大乳制品深加工的力度;開拓乳制品貿易勢頭強勁的發展中國家市場,促進乳制品出口。
在國際乳制品市場上,由于貿易自由化使得歐盟和美國等高補貼的發達國家乳制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而東亞、東南亞的乳制品市場潛力巨大,因此,中國香港、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應作為中國重點開發的乳制品出口市場。研究表明,區域自由貿易安排對農產品出口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不同種類的區域自由貿易安排對農產品出口的促進效應存在明顯差異,“南南型”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對農產品貿易的促進作用比“北北”型和“南北”型都更為明顯。未來中國在實施區域貿易自由化戰略過程中,應盡量選擇與發展中國家達成區域自由貿易安排,尤其是開拓發展較快、乳制品消費增長勢頭強勁的發展中國家市場。
隨著國際貿易的深入發展,乳品市場質量技術標準有不斷提高的趨勢。要結合我國實際,健全質量標準管理體系,推進分類管理,促進企業細分市場,防范不正當競爭和技術壟斷。一方面,為了適應高端貿易發展的需要,可以在現行生產標準的基礎上研究制定更高的標準,或與國際通行標準接軌,加強質量檢疫和貿易服務。另一方面,乳品是城鄉居民的基本消費品之一,我國消費市場大,要在產品的國家標準基礎上對地方標準予以一定的靈活性,兼顧我國各地生產、消費條件差異,為各地本土乳制品生產加工企業正常經營和逐步提高生產水平提供空間,防止大資本、大企業利用標準誤導消費者、壟斷市場。要引導有條件的企業推進國際化經營,使用和提高國際標準,生產高標準、具有高附加值的乳制品,滿足開拓高端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需要。加強市場監督管理,加大輿論引導和宣傳力度,強調我國乳制品總體上是安全、健康的,消除消費者對乳制品質量安全的思想負擔,扶持和推動大中型乳品加工企業的發展壯大。
保證奶源的質量安全,改善國內乳品的加工技術設備,建立健全的質量標準體系和監控制度,使乳制品的質量符合國際質量標準,進而擴大出口量,并更好地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
要科學制定乳制品的對外貿易政策,提高貿易管理水平,發揮貿易政策的積極作用,促進產業的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在對外開放市場的同時,要為產業發展建立保護帶,加強對市場的風險管理。要通過適當的貿易保護政策,吸引投資,加快提高國內奶業重點地區、關鍵領域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技術水平。實施有管理的貿易政策,防止進出口大起大落,擾亂國內市場。規范市場經營秩序,打擊虛假宣傳,防止惡性競爭。在調整乳制品進口關稅時,要考慮國內生產情況,設置合理關稅水平。在遵守國際貿易準則的條件下,有必要采取非關稅保護措施依法保護本國乳業發展。
加大對乳制品產業投入,重點在科研、技術推廣、灌溉、人力資本和農村基礎設施方面進行持續和有效的投資,中央及地方各級財政應設立專門基金來保證乳制品研發投資,以實現乳制品生產和貿易的良性發展。
同時,我國乳制品行業協會應積極組織企業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強雙邊貿易談判,提升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應對能力,改善乳制品貿易環境。
[1]張希穎,鄭春霞.我國乳制品貿易發展策略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0(2):75 -76.
[2]2011年世界乳業形勢[J].中國乳業工業,2012(8):53-64.
[3]王勝雄.促進我國乳業發展轉型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2(8):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