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古力·依明
(新疆社會科學院中亞研究所,新疆烏魯木齊830011)
新疆毗鄰中亞國家,是中國西部極具發展潛力的地區,擁有同中亞各國開展經貿合作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是中國同中亞國家經貿合作的窗口。自2001年,在上海合作組織和中亞區域經濟合作戰略(CAREC)的合作機制下,新疆積極參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對新疆地區的對外開放和經濟增長產生了積極影響。新疆在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指導下,已逐步形成“沿橋依橋、外引內聯、東進西出、向西傾斜”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在新疆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中亞地緣戰略與國際政治角逐以及中亞經濟全面復蘇和國內經濟戰略性調整,也給新疆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新疆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是21世紀中國能源戰略接替區和開發區,獨特的地緣地位不可替代,作為中國發展與中亞國家經濟合作的橋頭堡,除了發展本地區的外向型經濟外,還肩負著將中亞地區的商品引進中國,并將中國的商品輸往中亞地區的重任。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中亞地區外貿依存度不斷提高,新疆東聯西出的任務更加繁重,在中國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地位愈加凸顯。
1.新疆與中亞國家地緣相連,區位優勢明顯。在新疆與中亞國家居住著多個跨境民族,這些民族在語言、文化、宗教、習俗、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存在共性。同時,新疆與中亞國家緊緊相鄰,除人文環境以外,在地理環境方面有著明顯的相似性,而且資源都較為豐富,在文化和技術領域也有著密切的交流。中亞國家輕工業基礎薄弱,人口增長過快,投資和消費潛力巨大,中亞國家作為中國的近鄰,是最具吸引力和發展潛力的市場。而新疆作為我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在我國與中亞的區域經濟合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在資源及技術合作領域占據重要地位。首先是礦產開發:能源(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金屬(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貴金屬等)和非金屬(化工原料非金屬礦、建筑材料非金屬礦、特種非金屬礦和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等)等的勘探、開采及綜合加工;其次是制造業:建材、紡織品、食品、機械電子等;三是服務業:交通運輸、醫療衛生、郵電通信、科技教育、旅游產業等;四是農牧業:糧食、棉花、節水灌溉、草場改良、果蔬新品種引進、畜禽良種引進、優良種子審定,大規模機械化種植、養殖等,特別是在能源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
3.與中亞國家的區域經濟合作取得顯著成效。近年來,新疆與周邊國家和經濟組織的互訪、考察、合作日益增多,貿易發展勢頭良好;雙方企業跨境投資的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新疆與中亞國家經濟貿合作的基礎不斷鞏固,經貿合作環境日益改善,合作項目增多,合作領域擴大,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合作的格局和良好的發展態勢,貿易額快速增長,雙邊合作的互動性不斷增強。尤其是自2011年新疆首府烏魯木齊舉辦“亞歐博覽會”以來,先后兩屆博覽會吸引了大量中外客商,新疆正逐步建設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
4.交通樞紐的戰略地位和龍頭作用愈加明顯。早在我國漢唐時期,東起長安,穿過甘肅的河西走廊、新疆,西到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就是連接我國與外國的紐帶。而我國新疆則具有承啟中外,襟帶東南西北的特殊區位優勢,在我國西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紐帶作用。當前,中亞國家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而且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廣闊的市場前景,而且資本投入相對較低,資源互補性強、市場商機眾多。新疆和中亞國家實施的開放政策為加強彼此間的區域經濟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新疆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拓展國外市場,最佳選擇之一就是中亞。中亞國家也十分愿意通過新疆這一樞紐,加大與中國的雙邊貿易,以實現優勢互補、全面共贏的合作。
5.是營造我國良好周邊環境的重要戰略基地。新疆與中亞各國建立良好的區域經濟合作關系對我國的周邊安全和新疆的社會穩定至關重要。中亞的安定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我國的周邊安全,如中亞地區的武裝沖突和軍事對抗有可能波及到中國。因此,新疆與中亞國家在睦鄰友好、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深入開展區域經貿合作,有利于營造更加良好安全的周邊環境。
1.社會穩定問題仍比較突出。中亞各國獨立以來,一股以“瓦哈比派”為代表的極端宗教勢力在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交界的費爾干納地區崛起,狂熱鼓吹宗教,建立恐怖組織,煽動教民用“圣戰”來推翻世俗國家政權,并以極端殘酷手段殘害群眾。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勢力宣揚本民族利益至高無上,反對與異民族平等相待及公平的經濟交往,主張對現實社會的法律制度進行沖擊,這無疑對新疆與中亞地區的經濟合作產生一定的阻礙。目前,仍有一些民族分裂勢力在中亞地區進行分裂破壞活動。這些社會不穩定因素給新疆和中亞國家加強經濟合作帶來一定的影響。
2.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極度匱乏。在推動和支持企業拓展中亞國家市場的大環境下,新疆極度缺乏擁有國際管理水平,同時又通曉經濟、技術、法律、外語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尤其體現在教育和科研部門中,缺乏一大批發展區域經濟合作的高層次人才。據粗略統計,新疆的高級俄語翻譯人才缺口就達到近90%。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的極度匱乏、科研成果的儲備不足,嚴重影響到了新疆同中亞各國的區域經濟發展。
3.多樣復雜民族文化心理因素產生一定阻礙。中亞地區民族眾多,最多的像哈薩克斯坦有130個民族,少的像塔吉克斯坦也有86個民族,是世界上民族狀況比較復雜的地區之一。各民族在語言系屬、宗教信仰、文化傳承、思想理念、生活方式上,既有相似之處也有明顯的區別,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了具有較大差異的文化心理素質。這種差異的復雜性和多元性使得彼此在交往關系上具有排他性和松散性,因而在經濟合作上缺乏向心力和融合性,缺少當前地區乃至世界經濟發展合作中所需要的“團隊精神”,在對外經貿合作中就表現為極易缺乏相互合作的整體性、同步性和協調性,在合作過程中容易忽視法律規范。這種傳統文化心理特點反應在現代社會經濟合作的行為方式上,往往導致在思想意識上傾向于自我發展,重視現實利益,缺乏長遠眼光和創新意識,這不利于新疆和中亞經濟合作中的誠實守信和共同發展。
4.信息渠道不暢,創新能力不足。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新疆的和中亞國家的企業觀念信息與時代變化難以同步,缺乏主動性和創新精神,不能適時針對新形勢、新問題轉變應對策略,缺乏創新的思路和方法;加上信息渠道不對稱,具有合作意向的企業找不到合適的合作伙伴,而掌握信息的中介咨詢部門找不到合適的服務對象,使得很多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雙方的企業錯失很多合作良機。
5.各國在中亞市場的競爭日趨加劇。中亞地區地處中東和歐亞的交匯點,是未來新型能源的資源庫和集散地,是極為重要的戰略地區,將為大量能源資源的發現、生產、運輸提供巨大的商機。二十多年來,中亞的能源工業吸引了世界的關注,尤其是哈薩克斯坦的石油,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天然氣。中亞地區蘊藏了大量尚未開發但已探明的資源,這必將引起世界大國對該地區的激烈爭奪,使中國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面對更多更強的對手,這也成為新疆和中亞國家發展區域經濟合作中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
1.加快發展兵地融合經濟,聯合開發中亞市場。新疆靠近局勢不穩定的中亞地區,民族分裂主義勢力、宗教極端勢力、國際恐怖主義勢力不時對新疆地區進行滲透和破壞。為了保障新中國成立后邊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于1954年組建并承擔起屯墾戍邊的歷史使命。進入新世紀,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西部大開發以及“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兵團與中亞各國的聯系日益緊密,中亞各國已經成為兵團重要的貿易伙伴。但是由于兵團體制的特殊性使得兵團和自治區在開發中亞市場時各自為政,互不溝通,甚至有為爭奪同一市場、同一客商而競相壓價,出現同室操戈的情況。因此,應該重視兵地聯合,加大發展融合經濟的力度,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為了維護新疆的安全穩定、推進實現科學跨越和后發趕超共同開發中亞市場。
2.加強外貿人才的引進與培養。總體來看,新疆的外貿人才較為匱乏。應當在注重擴大人才數量的同時提升外貿人才的素質水平。結合新疆自身的外貿特點,加強國際經貿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制定人才培養計劃,重點培養外貿人才、外語人才、國際金融人才和科學技術人才;從文化教育層面擴大對中亞國家的人才交流,增加留學生、訪問學者、媒體記者以及科研技術人員的派遣;另外,制定配套的人才培養、引進和任用政策,敢于創新、敢于突破常規,努力營造尊重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社會大環境,著力加強外經貿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多層次人才儲備庫。
3.依托上海合作組織,積極推進中亞自由貿易區建設。隨著上海合作組織成員間合作的日益深入,建立中亞自由貿易區已經成為新疆和中亞各國共同的愿望和迫切的要求。為推動新疆與中亞各國商品貿易的進一步發展,相關部門應積極與周邊國家政府接洽和協商,盡快消除目前阻礙雙方貿易正常發展的政策和制度因素,為盡快實現雙方貿易的便利化掃除一切障礙。鑒于中亞各國目前在政治和經濟環境以及貿易政策上還存在著許多不穩定的因素,我方應加大出口監管和事后協商解決力度,為新疆和中亞國家的區域經濟合作創造一個團結、穩定、安全、自由的良好環境。
4.堅持科學發展,創新發展理念。目前新疆與中亞國家的經貿合作仍處于“三低一小”(即起點低、水平低、效益低、規模小)的階段,由松散型向半緊密型過渡,資源大規模開發與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的矛盾在我國長期存在,在新疆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中,這個矛盾尤為凸顯。因此,我們要繼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新疆的經貿發展和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發展新疆經濟不能只考慮國外市場;不能只注重出口,而不重視進口;不能只研究自己“獨贏”,而應考慮合作“共贏”。
5.推動新疆與中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新疆與中亞的合作與交流領域不應僅限于商品貿易。雙方在體制及發展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很多領域仍缺乏了解,從而制約雙邊貿易規模的擴大。新疆各級政府部門廣大企業應進一步加強與中亞各國的交流,擴大貿易規模,拓寬合作領域,在貿易、投資和文化領域深入交流與合作。通過實現新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建設包括中亞國家在內的新型經濟區,實現更大范圍內的經濟輻射,進而優化新疆與中亞國家的區域分工格局,緊緊抓住中亞區域經濟整合帶來的機遇,構筑新疆面向中亞開放新格局,保證中國以及新疆與中亞國家經濟貿易持續健康穩步的發展。
6.加強農業領域合作。新疆是我國的農業大省,依托農業優勢,積極參與同中亞國家的農業生產技術合作項目,把先進的農業實用技術推廣到中亞地區,解決其農業生產技術落后問題。例如新疆和哈薩克斯坦借助地緣便利及彼此間農產品貿易互補性,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積極開展農業領域的合作,在中哈的共同努力下,雙方在農業合作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拉動雙邊貿易增長、促進中哈文化交流、發展睦鄰友好關系,都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利用新疆獨特的優勢與中亞各國深化開展區域經濟合作,既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全方位走向世界的必然選擇。可以預見,21世紀的新疆將成為中國與中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深化交流與合作的中介和紐帶,成為中國西部地區經濟循環與協作的“催化劑”和“推進器”,成為歐亞大陸的又一國際經貿中心。
[1]朱金鶴,崔登峰.新疆與中亞五國對外貿易:優勢、障礙與對策研究[J].新疆農墾經濟,2010(12).
[2]李新英.后金融危機背景下影響中國新疆與中亞經貿的外部因素變化[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1(5).
[3]孫靖邦,付華蓉.跨越式發展中的新疆與中亞五國經貿合作[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3(1).
[4]秦放鳴,畢艷茹.新疆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新思考[J].新疆社會科學,2009(1).
[5]程琳,李莉.淺析新疆與中亞經濟合作及其發展戰略[J].新疆大學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