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學云
要想讓大學生的行為習慣直接為社會所接收,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用社會所認可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而企業行為管理的培養體系已形成多年,在社會中的覆蓋面廣,內容豐富,有足夠的素材供高校學生培養工作選擇。因此,探討企業行為管理在高校學生行為培養中的應用是應需而生,應時而生。
企業行為管理主要是對人的工作行為進行管理,也就是為達到企業目標而對全體成員活動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進行管理[1]。企業行為管理遵循滲透性原則,堅持以學生為本位,通過借助載體、采納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建構氛圍去感染和熏陶學生,使之自覺接受并內化企業所要求的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種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直接影響和作用下形成的教育思想,它強調在教育過程中,“發展人的潛能和樹立自我實現觀念,主張教育是為了培養心理健康、具有創造性的人,并使每個學習者達到具有滿足感與成就感的最佳狀態”[2]。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于高校學生行為培養教育中。高校學生相比較企業員工而言,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認知發展進入新階段。高校學生通過長期學習實踐的積累,能較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思維特點,與他人相比的優勢與短處。其次,主體性意識開始增強。他們開始思考自己的問題、深入探索自我,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獨立性傾向,對教師的依賴性明顯減弱,具有較強的責任感和求知欲。再次,自我教育的能力與觀念不強。客觀地審視一下我國當前的高校教育狀況,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相對薄弱,學生自身存在一些不良行為和錯誤思想觀念,堅持貫徹從高校學生中“人本化”的滲透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
隨著以計算機、多媒體、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時代的到來,整個世界聯系日益緊密,儼然成了一個“地球村”,人們獲得信息的自由度擴大、手段增多。處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的高校校園也不斷呈現開放的趨勢,這一趨勢影響了高校學生生存、生活方式,對他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產生深刻影響的同時,也為學校教育提供了更為先進的教具,為高校教育改革創造了契機。學生行為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抓住這個良好機會與時俱進地實現社會化,即廣泛利用各種教育載體和教學方法,綜合運用現代化手段,實現由單純學校的行為教育向校企結合的企業行為管理的培養教育轉變。
加大校企聯合,引入企業文化向學生進行職業道德行為教育,以提高職業道德行為教育的有效性。企業文化是職業道德行為教育的有效載體,引入企業文化開展職業道德行為教育,可以優化學生對企業、對社會的認知結構,增強對職業精神、職業規范、職業素質等的理解幫助學生提高職業道德行為素養[3]。典型示范就是利用榜樣激勵、利用典型引路、利用典型的人和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學生去學習、對照和仿效。典型示范的特點是將抽象的說理變成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來進行教育,在典型示范的教育過程中,學生在心目中樹立起良好的榜樣,并以此監督和激勵自己朝著典型榜樣的方向努力,最終將職業道德行為牢固地變成自己從業的素養和行為。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也越來越注重團隊行為能力,很多的企業在招聘人才的時候把有沒有團隊行為、團隊精神作為對人素質的要求之一。團隊精神就是企業上下精誠團結、目標一致、協同共進,就如航行于大海的巨艦,有智慧艦長的正確指揮,有勇敢船員的協同配合,在這艘巨艦上每一個人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凝聚成劈波斬浪的巨大動力。作為高校學生相當一部分是獨生子女,獨特的成長環境導致他們形成任性、自私、缺乏愛心等不良的心理品質。通過角色扮演法和情景模擬法的方式模擬現實企業,這種方法可使培訓學生如身臨其境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扮演企業員工的不同角色,更深刻的體會到什么是團結,什么是團隊精神,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務經過大家的努力也能較順利的完成。因為共同的目標、共同的榮辱把他們聯系在一起,體驗成功與失敗、感受快樂與痛苦。共同感受團隊合作精神給企業帶來目標實現的利與弊,引導學生加強團隊合作的意識和行為能力。
溝通是指為了設定的目標,把信息、思想、情感在個人或群體之間傳遞,并達成協議的過程。人是社會的動物,社會是人與人相互作用的產物。“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4],因此,溝通能力是一個人生存與發展的必備能力,也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對于大學生來說,良好的溝通能力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是順利完成學業的基礎,是未來事業成功的必備素質,是社會、企業的基本條件。當前大學生在人際關系上適應不良,主要表現在:一是不想溝通,二是不善于溝通。從人際關系的角度來說,溝通需要藝術,需要技巧,需要幽默,需要化解,這些都是大學生所欠缺和亟需彌補的。針對這些的特點,高校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溝通能力。作為現代大學生,在具備了溝通意識之后,還應參與到企業社會實踐中錘煉溝通能力。學校社團是培養溝通能力的最佳舞臺。學生社團常常和企業或其他社會機構聯合組織活動,如演出、義賣、知識競賽等。大學生可以嘗試參與企業活動組織、節目主持、廣告宣傳等多種角色,在角色扮演、角色交往、人際沖突中獲得豐富的社會體驗;利用寒暑假、學習空閑時間到企業實習,培養傳統的溝通能力。實習能使大學生熟悉組織文化,了解辦公室的生存方式,知道如何與上級、同事相處,掌握他人的行為方式和管理風格。
群體是社會協作的產物,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社會現象。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大學生群體出現了許多新的特征,群體種類也越來越多樣化,而大學生群體心理對學生個人成長和社會、企業發展都將產生直接的作用。加強對大學生群體心理與行為的教育與引導,重點從以下方面:一是抓住學生的群體心理特征,尊重、關心、理解學生,信任、愛護、接納學生,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確定集體目標,通過活動形成群體情感交融,達到群體心理更多的默契和理解。二是通過組織學習手冊、規章制度、條例等道德規范教育,強化成員行為自律,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三是充分發揮學生干部群體心理功能的作用。如何加強學生干部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等方面工作,正確、合理地讓這部分優秀群體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個關鍵點。四是充分利用個體在群體中特有的心理功能,對學生群體中積極健康的思想和行為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對學生個體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及時耐心地給予教育和幫助,使其向正確的方向轉變;對學生過激的言行和情緒要善于疏導,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通過以上引導管理教育模式,使學生跨入企業提高群體心理行為的適應能力。
[1]李繼緒,蓋浩.企業行為管理[J].營銷與管理,2008,(6).
[2]周三多,陳傳明,魯敏泓.管理學原理與方法[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3
[3]張曉琳.隱性課程在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中的應用[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報200815卷1期.
[4]張毅,董作華.人際溝通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J].讀者與雜志20085期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