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
(洛陽師范學院,河南洛陽471000)
設疑教學法在美術欣賞課中的運用
周博
(洛陽師范學院,河南洛陽471000)
美術教育新理念逐漸展開,強調學生主體,隨之而來的是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提出,設疑教學法作為啟示教學法中的一種,主張激發學生主動性,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形成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育;中學美術;設疑;解疑;主動性;獨立思考
隨著素質教育的展開和新課改的順利進行,美術教育被注入了一股新鮮空氣,一改以往被忽視的狀態,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美術教育存在著很多問題,歸根結底是國家、社會、學校、個人對美術教育的不重視所引起的.國家對大量理科人才的需求以及以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遠遠高于對文科藝術類人才的需求的現狀只是學校和學生個人對美術教育的忽視,學校的忽視具體體現在學科設置和美術學科定位上.進而使學生家長及學習的主體——學生也產生輕視心理,最終產生連鎖惡性反應.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國家對美術教育的重要作用已經逐漸重視,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定以保證美術學科在學科課程安排中一定的課時量和學校、家長、學生對美術的日漸重視,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我們仍應看到有很多不足尚待改進.在教師而言,如何使得美術課堂生動有趣,如何使學生認真對待美術知識的學習,如何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激發學生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現在,我就其實教學法中的設疑法在中學美術欣賞課中的運用這一課題進行如下分析:
設疑教學法,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不斷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抓住時機不斷創設正確適當的問題情境,對培養學生能力,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課堂主動性都極有幫助.
1.1 深入了解和研究學生特點
設置疑問,講究適度的原則.問題太過簡單,就沒了激發學生深入思考的目的;太過困難,反而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象班級的活躍氣氛.怎樣正確把握尺度?了解和研究學生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通過與學生的課下交流,課上觀察以及以往教學經驗從而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這一點上,實習老師有很大便利,由于年齡和身份的差距不大,同是學生的身份,舍得我與學生們的交流毫無障礙.一節課剛一結束,學生們就圍在我身邊唧唧喳喳的聊了起來,氣氛十分活躍,通過聊天,我對現在初中二年級的學生有了簡單的認識:
(1)現在的學生大都不再像我們幼時那般對教師言聽計從,已經明白并具有一定的質疑精神,很有自己的主見;
(2)此時期的學生掌握信息的渠道多元化,網絡、電視、報紙、雜志等傳媒渠道使得學生知識面較寬但精深不足;
(3)此時期的學生,對美術很有興趣,但是重視程度不高,大多認為美術課堂是游戲的課堂;
(5)對親和的、平等的教師更有好感.
1.2 通過指導老師的指點,進一步加深對學生認識
指導老師告訴我,這一時期的學生大多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對教師的鼓勵和表揚尤為重視.相較于高中生而言,中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汲取知識理解知識的能力不足.因此,上課時要選用難度適中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內容及方法進行教學.
1.3 搜集大量與課本相關知識,拓展和豐富學生知識面
現在的教學較之以往有很明晰的時代特征,現時期網絡發達,學生信息檢索的能力很強,獲取知識、信息的來源廣泛,不再僅僅是老師的傳授,老師的作用更多的體現在幫助學生鞏固已有知識、強化學生記憶、凸顯知識與知識間的聯系,最終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
1.4 課堂導入設疑,激發學生興趣
在課堂導入時,通過小故事或設置疑問的方法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最直接方法.在講授《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造型載體》一課時,我通過設置問題的導入方法,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將要學習的知識上面去.我提出的問題是:
(1)同學們日常都是通過什么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并與人溝通?
(2)每種溝通方式各有什么特點?
(3)相較之下,繪畫最為文化傳播的優勢在哪里?
通過有針對性地提問,學生們的興趣被充分的調動起來,課堂氣氛活躍輕松,同時又能是學生較為深刻的理解:繪畫作為文化造型載體的優越性,了解美術作品所特有的直觀、再現、欣賞和審美的特點.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精心地設置一個個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地掌握和學習美術知識.譬如,我在講解到美術作為人類文化造型載體時所起到的作用時,通過展示《馬》(拉斯科洞窟壁畫)、《簪花仕女圖》(唐,周昉),提出了一下問題:
(1)壁畫中的馬的形象與我們常見的馬的形象相同嗎?(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經驗回答問題);
(2)《馬》和《簪花仕女圖》的繪畫方法、顏色特征相同嗎?
(3)問什么會有這樣風格迥異的情況出現?
通過對比,自然得出美術又重現歷史、記載歷史、傳遞情感的作用,通過設疑,使學生掌握更加牢固,并促使學生學會質疑,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自學打下堅實基礎.
美術課堂不同于其他學科課堂,美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是人類豐富瑰麗的文化遺產.教學內容本身所帶有的可觀賞性、審美性、趣味性和創造性,其實,形式美感是藝術作品審美的本源之一,是藝術作品語言的組合方式,廣泛存在于各種藝術門類中.要求美術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時,必須營造出輕松活躍的班級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對美的感受力.比如說,在講到中國女性不同時期的著裝特點是,我通過展示三幅不同時期的中國女性服飾的圖片,以及中國服裝與西方服飾的裝飾對比,給學生五分鐘的自由討論時間,研究各時期的服飾特色及代表的當時的社會風氣和風俗習慣,及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帶來的服飾差異.通過討論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各抒己見,自主表達意見,課堂氣氛活躍融洽.每位同學都能夠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想法,并吸收他人正確的觀點,最終形成正確的藝術、審美思想,并能夠培養學生對不同觀點、知識的接納力和合作學習的精神,“納百家之言”集思廣益,營造和諧民主的文化氛圍.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對于一個知識點自以為了解掌握的非常牢固,但是換個角度卻又弄不明白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針對重點難點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不斷設疑,運用“變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重難知識點全面充分的認識,并逐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思維以及全面分析問題能力,形成良好的方法論,為今后自我學習、自我教育打下基礎.
在講授一屆新課時,我們通常會對上一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復習,以檢測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并再次鞏固學生對上一知識點的掌握和記憶.這時提問就是最好、最直接的方法.例如我在講美術的功能時,一邊復習美術作品的基本類型,一邊提問學生美術作品都有哪些題材,學生馬上就答道有漫畫、人物畫、風景畫、山水畫等等.在提問美術有什么具體的功能時,學生同時回答說美術具有承載歷史、再現歷史、傳遞情感、傳播文明等等的功能以及審美、欣賞的功能.通過提問鞏固學生對知識.
設疑教學法是一種強調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方法,旨在發揮學生主動性,因此傳統的“權威型”的班級模式不利于設疑教法的實施.
設疑教學法強調教師引導作用,教師的態度、情感尤為重要,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創設一個寬容民主平等的教學環境,要對那些打破常規的學生予以一定的鼓勵,不要輕易地對學生說對說錯,要善于引導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思想.譬如在講授秦皇陵兵馬俑是,我講到兵傭與真人大小無異,面目特征寫實,表情各不相同,令人贊嘆不已……一位同學立刻舉手問:“老師那么多的兵傭長相表情怎么能各不相同呢?不可能的,會不會是真人被封在了里面呀?”我問:“為什么你會有這樣的想法?”“歷史上不是有‘焚書坑儒’嗎?我覺得秦朝很殘暴,活埋人的事例是很多的.”我想了想說:“嗯,你的這個想法很有意思也很新穎.說不定是真的,雖然現在沒辦法證明,但是老師希望你能夠多多的搜集一些相關資料,進行調查,然后告訴老師結論好嗎?”
通過簡單巧妙的轉移,使學生充滿了自豪感,能夠培養學生勇于質疑的精神,又能夠促使學生進行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研究動力.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以引導為主,切不可輕易高職學生探究的結果,要注重培養學生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必要時給予一定指導.
最后,教師在實施設疑教學法時,一定要注意時刻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完善自身不足,充實教學法知識,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主動性,教師為主導地位的先進教育理念,不斷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教育,進行教育進修,以便更好地進行美術教學.
〔1〕扈中平,李方張,俊洪.現代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00,300-307.
〔2〕張鳳秋.激趣·設疑·促動[J].雅安教育學院學報,2001:37.
〔3〕高玉蓮.巧妙設疑激發學生主動學習[J].甘肅:教育革新2010:66.
G642
A
1673-260X(2013)06-0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