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曄
(廣東商學院華商學院,廣東廣州511300)
基于獨立學院文學選修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
陳曄
(廣東商學院華商學院,廣東廣州511300)
結合獨立學院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人文素質教育前提下開設文學選修課程,將更好地切合獨立學院人才培養需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從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考評標準四個方面進行探討,旨在更好地理解課程含義,有針對性地適應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方向.
獨立學院;文學;課程教學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興起的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創新的產物,這一崛起的高等教育辦學新模式,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的新生力量,正以迅猛之勢逐步壯大,為中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做出巨大的貢獻.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獨立學院教育工作合格評估指標體系》中明確指出,獨立學院應確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定位”.針對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的目標,如何使傳統的文學課程在獨立學院的教學環節中更好地適應人才培養需求,通過文學涵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獨立學院開設文學選修課程面臨的重大問題.本文將結合獨立學院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教學內容、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考評標準四個方面對文學選修課程的教學進行探討.
首先,文學是人類在歷史的進程中根據自身價值構建的精神層面上反映自身存在意識的產物,其最根本的功能在于對人類生存賦予意義.多元化的時代,年輕的大學生常常受到當下這個社會環境里功利欲望的熏陶,在不自覺的狀態下逐漸缺失中華民族素有的文學底蘊.
其次,獨立學院由于創建時間較短,辦學規模、教學資源有限,在圖書館的各種建設中仍顯不足,館藏圖書中尚難齊聚眾多的文學名著版本,這對文學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再者,獨立學院(俗稱三本或二B)普遍生源在高考錄取時分數低于一本、二本(二A)的分數線,學生往往呈現出自我意識強烈,自制力較低,自覺學習能力不足等特點.同時他們也正處于年輕氣盛,思想活躍,勇于嘗試不同生活方式的階段,即使部分熱衷文學的學生,也較多選擇在便利的條件下通過網絡閱讀.可現今出現的眾多網絡小說、流行都市文學更多的則在于呈現給讀者感官上的快感與表層的愉悅,與文學名著所折射的精神、靈魂、思想、哲學等問題相距甚遠.
更甚的是,由于當今市場經濟主宰一切,許多大學生迫于就業的壓力,忙著勤工儉學、忙著賺外快、忙著考證等等,對文學的關注可謂少之又少.部分文學愛好者表示,即使有時想閑下來看看書,對參差不齊的文學作品也無從看起,而對文學名著的閱讀更表現出因語言版本不同而感覺晦澀難懂,不愿深入研讀.
在此情況下,開設文學公共選修課程,不僅能讓更多非中文專業的學生了解中國文學發展的基本面貌,還能熏陶與濡染更多的人文精神,陶冶理想、情操和美感.同時,從文學課程傳授的角度,教會他們如何在作品中聯系自身,體會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從而達到人文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的目的.
2.1 因材施教,更新教學觀念
文學并非一門實用性的課程,學習它更多地是由興趣與熱情而起,尤其是在普遍浮躁的市場經濟背景下,如果依然按照傳統的注入式教學,繼續拿著一沓講稿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只可能使學生昏昏欲睡,因此,在教學內容上要先尋求突破.在文學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注重對文學史的講解,認為先要先勾勒出文學史主線,使學生充分了解中國文學發生、發展和嬗變的流程,具備一種用文學史的眼光正確觀察、評價文學現象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然而,對公共選修課來說,過多的強調文學史部分的內容會令部分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而不愿過多地由此領略文學的魅力.筆者認為,在作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開設的公共選修文學課程中,應更多地將教學中心放在培養學生分析、鑒賞、評價作家作品的能力上,淡化對“史”的講述,將其作為線索,隱性地貫穿在作家作品的闡釋中,點面結合,讓學生對中國文學有個整體的認知.
2.2 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當好“引路人”
古語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然而在文學的公共選修課程中,若一味以“傳道”為主,使學生喪失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是無法真正教學目的的,所以,在課程教學中,教師的地位應從“傳道”逐漸轉向“引導”.
2.2.1 在課前應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了解作者,閱讀作品,在給出閱讀書目的同時給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并且在研讀的過程中得到啟發.針對獨立學院學生的層次及特點,在給出的閱讀書目中應注重避免過于專業性的書籍,取而代之的是提供較為大眾化的文學類書目,并且是對反映人生各種形態具有典型意義的作品.使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中,能感性地了解作家在賦予作品人物性格中的各種意義,并通過對作品人物的形象、命運、是非觀的理解中欣賞作品表達的藝術特質,從而培養自己在文學閱讀中達到審美、理解、反思、想象等方面的能力,充實自己的生命體驗.
2.2.2 在課堂教學時,融入多渠道共用的教學模式.在確保學生閱讀過文本之后,可預留5-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談談對自己閱讀過的文學作品的看法,或精心設計多重提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織文本討論,并在課下利用網絡資源,指導學生通過瀏覽訪問文學網站進行文學研究或評論.還可以通過經典瞬間重現等方式排演短劇,組織作品閱讀報告會等形式,使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下深入作品,更好地領會文學的意義.
2.3 教師本身也應與時俱進,提升自我素質
如今的時代,大學生“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形象已不復存在,中國正慢慢向國際靠攏,各種科技日新月異,學生們的思想較以往更加活躍,獲取新事物的能力也越來越強,視野也更加寬廣.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對每個教師的課堂教學都有自己的標準,不僅注重教師的理論剖析是否透徹,還要求教師在自己的學術造詣之外,要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更有學生常常反駁教師的觀點,提出尖銳的問題.獨立學院的學生面臨的不僅是知識方面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對思想及各種能力駕馭不足,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課余要不斷提升自我,及時更新知識體系,吸納新知識、新信息以滿足現代大學生的教學需要.
對此,文學教師除了自身要有大量的、個性化的閱讀積累外,還應關注各類學術前沿信息,并對當今學生關注的文學現象加以了解,如80后作家群體、網絡文學、草根文學、作家富豪排行榜等等,這些話題的討論既拉近了文學本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又豐富的課堂的教學內容,同時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與輿論興趣,能從不同的角度激發學生的思維,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當下,各種各樣的圖鋪天蓋地一般呈現在人們眼前,讀圖已經成為一種風尚,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不斷被改編成影視作品,許多的經典名著被搬上熒幕.且不論科技的進步為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的諸多變化,但如今,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時代早已過去.作為新時期的文學教師,熟練操作電腦,制作課程PPT是必要的教學前提.如在解釋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時,單利用PPT描繪一張人物關系圖,就可省去大段解釋人物復雜關系的時間,而遇到某些文學片段較為晦澀難懂時,取其相關圖像或影像資料來進行闡釋則更為生動,故集文本、聲音、圖像、錄像、影視、動畫等于一身的多媒體教學,提供給了學生多種感官的體驗.富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
然而,文學作品作為紙質文本的存在,閱讀需要融入自己的理解與思考,才能真正體會其中奧妙,倘若學生在對作品進行了解時拋棄文本的閱讀,單單靠視頻的記憶便不能深刻領會當中的意蘊,所以,教師在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要注意合理得當.PPT教學設計是為了使課堂進度,各教學內容版塊脈絡更為清晰,而聲音的輔助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感受文學作品中的藝術的感染力與熏陶,對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電視以及各種文學評論性視頻的觀看則應該作為課前課后對文學作品的輔助理解來應用,畢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也只有進入到藝術的氛圍里,才能心領神會.
作為公共選修課,文學課程可根據教學的情況進行多重標準的成績評定,并不拘泥于采用閉卷考試卷面成績為準.鑒于獨立學院的學生層次介于一本、二本與高職高專之間,若考試中多以學生獨立思考的題目為主,因學生基礎高低不等,部分同學反應考試較難.所以,在結課時不妨結合平時的考核,采用多元評價標準,建立多形式、注重過程、課程成績與平時記錄相結合的動態評價體系,將課堂表現、參與討論情況、讀書筆記、學科小論文等與期末開卷或閉卷考試的卷面成績組成綜合考評體系.這樣既加大了學生的平時考核成績比例,且對正門課程來說,不僅注重知識點的學習,更注重考核學生在文學課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由此得出的成績也更加客觀準確.
在獨立學院選擇開設文學選修課程,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層次,在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對文學的理解與研讀,使大學生們在體驗文學魅力的同時增強審美觀念,修煉文學涵養,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而如何更好地在文學選修課程中進行適應獨立學院學生的教學,還需要不斷探索,勇于實踐,才能真正找出一條適應獨立學院文學課程教學發展的道路.
〔1〕溫儒敏.現代文學課程教學如何適應時代變革[J].北京大學學報,2003(2).
〔2〕尤西林.經典文本導讀在大學人文學科教學中的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G642.0
A
1673-260X(2013)06-02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