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霞 易春秋
(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青島校區 山東 青島 266041)
改革開放以后,面對經濟社會迅速轉型帶來的信仰、思想困惑以及在科學技術方面中國和西方所存在的巨大差距,作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在思考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時候,提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從而形成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現代化新布局。以此為理論依據,我們黨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始終強調堅持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兩位一體”論。
時代在發展,我們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規律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的戰略。
為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越來越深切地認識到社會建設的重要性,并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發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四位一體”。
在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做出新的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盵1](P12)十八大報告在十七大報告的基礎上多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加了這一條,原來講的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四位一體就擴充為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完善。從兩位一體到五位一體,表明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從認識到實踐都達到新的高度。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也為實現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戰略支撐。
當今世界已經開始邁向生態文明時代。自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來,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傳統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危害。在過去數百年間,西方發達國家走的是先浪費后節約、先污染后治理的現代化道路。但是我們不能再走那樣的彎路。并不是說中國沒有這個權利,而是這條路是一條死路。當今的工業化國家,人口僅占世界的15%,而工業化進程中卻消耗了世界60%的能源和40%的礦產資源。我們人口占世界的22%,如果走西方的工業化道路,是根本不可能找到足夠的資源。專家測算表明,如果中國也像美國當時那樣實現工業化,那么三個地球的資源也不夠用。中國人均石油消費量如果達到美國現有水平,即使把目前可開采的全部后備石油采出來,也只夠用一年零三個月[2](P46)。所以,僅僅是資源問題就決定了中國不能走先浪費后節約的西方老路。必須尋求一條能在未來超越全球生態困境的新道路。
十八大在論述生態文明建設的時候,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從資源來講,我們并不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我們國土面積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面積每年受季風的影響,33%是干旱或荒漠地區。55%的國土面積不適宜人類生產或生活。所有資源都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沒有一個達到世界平均水平[2](P28)。一方面是資源短缺,另一方面卻是有限的資源存在污染嚴重的現象。由于工業廢水的肆意排放,導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江河斷流、湖泊萎縮、濕地減少、水生物種減少導致生態系統退化嚴重。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源總量來支撐目前高消耗的生產方式,也沒有足夠的環境容量承載高污染的生產方式。資源浪費和短缺、環境破壞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素。不改變“高消耗、高排放、難循環、低效率”的增長模式,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也就成了空話。
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提出必須控制開發強度,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就是要從源頭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這是社會主義建設理念的一次升華,是我國發展戰略的歷史性轉變。宣示了國家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強烈政治意志。
協調推進,才能不顧此失彼;統籌兼顧,才能攻堅克難。五位一體總布局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經濟建設是中心,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增強綜合國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必須發展經濟。從二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認識從來沒有動搖過、偏離過。
政治建設是保證。2012年3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答記者問時強調:“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已經取得的改革和建設成果還有可能得而復失,社會上新產生的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闭误w制改革使我們黨的執政能力不斷增強,政府的工作效能大幅提升。
文化建設是原動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它是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都公認自己為炎黃子孫,并始終和自己的民族保持認同的凝聚力。它滲透到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當中,成為決定這些實力的水平和質量的關鍵性因素;文化建設決定著一個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觀念信仰。所以說,文化建設是靈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社會建設是保障。因為只有通過社會建設,才能廣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才能夠切實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為發展建起保障網。
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應該強調的是,建設生態文明絕對不會阻礙發展,更不會反對發展,恰恰相反,建設生態文明是為更長久的發展提供基礎性的條件。在資源高度短缺、環境嚴重惡化的情況下,社會矛盾將集中爆發,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都將被破壞,發展將無從談起。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從而建立有效推進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動力機制。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個環節,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各方面體制改革創新,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五位一體”協調、健康、快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
[1]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郭強.竭澤而漁不可行——為什么要建設生態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