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玉
(鄭州師范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44)
網絡信息傳播方式從總體上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針對不確定受眾群的信息發布方式,比如各大門戶網站、BBS、博客、QQ日志和微博等;第二類是針對個人的,像以電子郵件、OICQ等為媒介的傳播方式。第一類是大眾傳播,第二類屬于人際傳播。人際傳播是最基礎、最直接、最豐富的交流方式,也最能體現交流的目的和真相,是人際關系建立、維持和發展的潤滑劑。而網絡下的人際傳播由于其傳播方式的劇變,使傳統人際傳播的動機、社會功能和多媒體性等無法實現,給“地球村”中人的溝通設置了一個個壁壘,造成交流的缺失,影響交流的效果。
網絡傳播獨特的交流方式使得傳統人際傳播中的四種交流動機實現不了,并且在某種程度上造成錯誤動機的生成,影響現實中人與人的溝通效果。
(一)人際傳播的首要動機是獲得與生產、生活和社會有關的信息從而進行環境決策。也就是說,人們要在社會中生存與發展,就需要了解外部信息,熟悉環境,并以此為依據來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網絡提供的是虛擬環境。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引用的一幅畫體現了這一觀點:一只正在操作網絡的狗對身邊的另一只狗說“在Internet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網絡交流誠如假面舞會,雙方隱去了自己真實的姓名、年齡、性別和職業,在網絡世界扮演一個個不真實的自我。在這種環境中,雙方的交流意圖變得模糊和含蓄,所得到信息的真實性也無從考究。網戀中“見光死”便是真實的寫照。為什么網上兩個人是你來我往,琴瑟合鳴,而當童話中的男女主角走出網絡虛擬世界,曾經的甜蜜幸福便“無疾而終”了呢?網絡交流提供了“傳統方式”難以提供的親密感,又能提供精神交流所必需的“距離感”,為想象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和余地,從而產生了美感。網絡是一個逃避自己的弱點和丑惡面的避風港,同時也是一個美化自己和美化對方的理想平臺。在這個被色彩斑斕的煙霧所籠罩的網絡上進行交流,雙方無法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與生產、生活和社會相關的信息,因此也就無法對周圍的環境做出正確的判斷。
(二)人際傳播的另一個動機是建立協作,通過了解他人和讓他人了解自己達到協作目的。網絡媒體在帶給社會結構性變遷的同時,也帶來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疏遠,造成了現代人的孤獨感以及家庭和社區的解體趨向。躲進QQ空間成為現代人不自覺的選擇,它正成為現代都市人敞開心靈、獲取信息、尋找友誼的一種生存方式,并且在那里建立起了很好的協作關系。當網絡中的故事謝幕,尤其是當他們把網絡虛擬世界的游戲規則帶入現實生活,他們發現自己與周圍人脫離了,不再適應自己的生活環境,就會造成心理錯位,所以他們會繼續在網絡中生活,以彌補自己的心理落差。如此反復,他們把大把的時間用在并不存在的人際活動之中,維持一種虛擬的和諧,卻忽視了真正屬于自己的,自己需要的團體生活。他們是新式的“容器人”,一方面渴望被了解,一方面又把自己一層一層包裹起來,迷失在虛幻的網絡中,變得更加孤獨。國際上把上網成癮稱作“互聯網成癮綜合癥”,網癮少年深陷網絡虛擬世界,欲罷不能,性格變異,厭惡上學,甚至走向犯罪。
就在2013年5月3日,周口法院院長被殺,殺人兇手竟然是讀高中的兒子高煒晟。殺人和死亡,此前只出現在高煒晟經常玩的游戲中,在游戲中常有玩家因為不忿被無故傷害或是追殺,就在游戲里的懸賞榜發帖“買兇”。而高煒晟不滿足現實中家人對自己的看管,居然將網上的買兇搬到了現實。網絡成為這類人唯一的生活和生存方式,豐富的人生被一臺電腦所代替,生存問題也轉化為簡單的游戲問題,他們力圖在虛擬中尋找一切,實現一切。網絡給了他們一個建立虛擬協作和虛假和諧的渠道,但是卻不能接受自己真實的社會角色,不能完成現實生存和生活所需要的多方協作,更不能實現自己的社會角色。
(三)自我認知和相互認知是人際傳播的第三種動機。自我認知常常要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形成,即通過自己與別人的接觸,根據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這面“鏡子”來認識和把握自己。相互認知更是離不開人際傳播。“印象駕馭理論”之父俄文·戈夫曼把在任何一種場合中展示自我當成一種表演,“目的是要強調他自身的某些方面而隱藏其他方面”。在這種“個人表演”中,個人的真實心情、感情、態度甚至身份等等都難以有效傳播給其他人。1987年學者庫爾蘭和馬庫斯提出“線索消除論”,認為網絡人際傳播過濾掉面對面交流中的必要因素,比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觸、肢體語言、語音語調、兩人間距、環境作用等,將對話置于所謂的“社會真空”中。在這種擬態社會中,人的道德意識、價值觀念進入一個空前寬松的環境中,容易產生放縱自我、不負責任等負面現象。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得不到對方的客觀評價,也不能夠從對方這面鏡子看到真實的自己,就不會形成對自己公正的認識,自我潛在的性格和能力就不能夠被發現,阻礙了個人人格的發展和能力的施展。
此外,根據“印象駕馭理論”所說,每個人都會在表現自己的過程中采取他們認為與環境相符的策略,扮演不同角色,網絡環境為實現網民的角色扮演提供了可能。當一個人以不同的面目出現時,別人對他的認識難免失真。反過來,這些來自他人的評價會使個體對自己的認識更加混沌,這難免會帶來自我認知和相互認知的混亂,甚至可能導致“人格分裂”。
(四)滿足人的社會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人際傳播的一個基本動機。在一個和諧愉悅的環境中,個人才能夠得到健康的發展。對于網絡人際傳播,它可以作為緊張的現實生活的一個泄壓閥,比物理世界的人際傳播更輕松。有時,它甚至像一種毒品,可以暫時麻醉自己,讓人忘卻現實的煩惱與痛苦。網蟲們對現實中的人際關系,想參與其中,卻又束手無策,就會出現逃避現實的傾向。心理學家說,當人們在網上與遙遠的人親密交談時,他們往往對自己周圍的人和事日益冷淡,無動于衷。網絡使人們的觸角得以伸向遙遠的角落,與遠隔重洋的人自由交談,卻無力改變他們對周圍人戒備、隔閡的狀況,使精神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
語言是人際傳播的核心媒體,非語言符號也是重要的媒體工具。表情、眼神、服飾等肢體語言和外部形象對有聲語言表達起到補充強化或者替代作用,當人們在交往中出現“失語”時,就需要用非語言傳播來救場。一個細微的眼神都需要對方用心去揣摩,才能夠真正的理解說話者想要傳達的信息。眼神能夠程度不同地表達情感交往中的不感興趣、缺少自信、不尊敬對方或者是受到重視、得到肯定等判斷。
在書信、電話等非面對面直接交往中,信息接受者同樣可以得到語言信息之外的線索,比如字體、書法、書寫習慣,甚至紙質都可反映寫信人的個性、素養、愛好、對收信人的態度。電話中說話人的個性、情緒變化可以通過音質及聲調起伏反映出來。所以我們說人際傳播中信息傳播是真正的多媒體傳播。
網絡聊天工具,比如聊天室、E-mail、BBS、QQ等都是基于文字或文本交流來實現的。為了在文字的交流中表達感情和情緒,網民們在實踐中發明了一套獨特的網絡符號。:-)是最普通的基本笑臉,表示開玩笑的意思,或表示微笑;:-0表示吃驚或恍然大悟;|-D呵呵笑;:-<難過時候的苦笑。但是這些“臉譜”所能傳達的含義也是不完整的,或者是不準確的。
那些最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最能贏得信任、理解和支持的輔助性多媒體語言在網絡傳播的缺位,使網絡交流遠沒有面對面的交流那么直接和充分,傳播效果嚴重削弱。
人際傳播對人的社會化過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某些層面上來講,網絡人際傳播的社會功能無法實現。
人際傳播的社會功能之一是自我完善和發展。從個人的角度來說,人的社會化是指個人通過學習社會知識、技能、行為規范,逐漸適應社會生活,滿足社會需要,與社會和諧發展,取得社會成員資格并逐步由“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過程。同時,社會化是個體得以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獨立生存的必要前提;成人通過不斷地學習、接受新的文化內容來適應角色變化,社會化是個體適應社會變遷的必要途徑。
網絡中的人際傳播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人的社會化。網絡提供的是一個介于“似”與“不似”之間的擬態社會,這個特點決定了它很難形成像現實世界那樣強烈的社會規范,很多行為也難以受到法律的明確約束。對于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如果他們的社會化過程主要依賴網絡來完成,那么危險是顯然的:他們可能會把網絡中培養出來的任性、放縱、撒謊、不負責任、不守規矩等習慣應用到物理世界中,他們的社會規范觀念會更加淡薄,嚴重的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在網絡傳播中,人性的弱點被進一步的強化,在網絡上他們以多身份、多人格出現,在面對前所未有的可以這樣表達自己的平臺的時候,他們變得一下子不知所措,就像是從來沒有土地的人,終于擁有了一塊自留地,是唯一的一份私有財產。他們不受限制,自由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使用“語言暴力”去抨擊別人或者揭露別人的隱私獲得一種虛擬的滿足。所有的這些都給那些自制力不強的網絡使用者帶來一種潛在的威脅,使他們社會化的過程變得艱難和曲折。
我們失去了太多真實的、直接的東西,增加了我們對事物的不信任程度,使我們的交流在某種程度上顯得無奈。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因噎廢食,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網民所要做的就是正確地利用這個現代化的工具,有效地促進交流,溝通你我,成為“地球村”的真正公民,享受“天涯咫尺”的快樂,而不是承受“咫尺天涯”的無奈和遺憾。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陳曉云.眾人狂歡——網絡傳播與娛樂[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3]謝文薈、陶宏開——讓網癮孩子回家[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4]劉京林.大眾傳播心理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5]蔡月亮.QQ人際傳播探析[J].東南傳播,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