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袁玲麗
(合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擅長說理文的寫作,無論是人生道理還是文學修養,不管是文藝評論還是美學原理,多么抽象深奧的命題,他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將一個個道理講述得清晰明了、生動暢達。究其根源,不能不提到朱光潛先生的語言藝術,尤其是他在說理過程中善于設喻的寫作風格。比喻是人類思維之樹上盛開的炫麗花朵,是“語言藝術中的藝術”[1](P151),用于文學創作,比喻是一種最常見的修辭手法,可以塑造經久不衰的藝術形象;用于說理文,比喻則是一種有效的認知和論述手段,借助一個個早已深入人心的具體形象,巧妙地揭示事理之間的關聯,深入淺出地闡明抽象的道理。文學創作是一種“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創造性勞動,“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中的精微奧妙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然而朱光潛先生卻能借助于比喻之手,通過人們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典型場景和事例,闡明文學創作的手法與道理,揭開文學繆斯女神那神秘的面紗。
一
朱光潛先生說:“學文如學畫,學畫可臨帖,又可寫生”[2](P41),要在寫作中“臨帖”,首先需要大量地閱讀。讀書是為了獲取知識,充實自己,并不是為了裝點門面,“如暴發戶炫耀家私,以多為貴”[2](P174);讀書也不能只用眼睛,卻不用心去思考,“如馳騁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2](P173-174);讀的數量可多可少,對于所讀的經典之作,應該讀一部就消化一部,“口誦心惟,咀嚼得爛熟,投入身心,變成一種精神的原動力,一生受用不盡”[2](P173)。相反,那些不求甚解讀來的書,則很難消化吸收為自己所用,“譬如飲食,不消化的東西積得愈多,愈易釀成腸胃病,許多浮淺虛驕的習氣都由耳食膚受所養成”[2](P173)。在朱先生看來,一個民族好的語言運用都出現在她的文學作品中,不同作家的語言文字是有著各自的“骨力”和“神韻”的,書讀得多了,臨帖模仿得勤了,那些語言文字的風格自然可以浸潤到頭腦和筋肉里,并且在自己的創作過程中運用自如。
文學創作是語言運用的藝術,臨帖和寫生終究是為了能自如地運用語言文字。朱光潛先生將語言比喻成流通世界里的貨幣,日常生活中已經被大家廣泛使用的語言則是流行的貨幣,“磨得精光,捏得污爛,有時須貶值,有時甚至不能兌現”[3](P235)。因此,文學創作者需要培養和訓練對于語言的敏感,憑借這個人人都公用的東西,來表達自己特殊情境下的思想和觀點,也只有具備了這份敏感,他才能為每一個文字找到最恰當的位置。創作的過程往往就是在文學世界里創造性地使用語言這種公用貨幣,創作者需要經過一番“揉捏洗煉,給它一種新形樣,新生命,新價值,使它變為自己的可適應特殊情境的工具”[3](P235)。只有經過這番創新與錘煉,才能使通行的語言綻放出新的光彩,由此而生成的作品也才能獲得自己的生命。
二
萬事開頭難,文學創作也不例外。朱光潛先生說,文章的開頭是全文思想的出發點,文中各種層出不窮的意思,都得要通過開頭的這個出發點順延生發出來,“如幼芽生發出根干枝葉”[3](P211),培育好這個全文思想的幼芽,整篇文章才有可能生長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在朱光潛先生的眼里,文章的布局好比是戰場上的排兵布陣,“每一個意思或字句就是一個兵,你在調用之前,須加一番檢閱,不能作戰的,須一律淘汰,只留下精銳,讓他們各站各的崗位,各發揮各的效能”[3](P208)。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一旦有了想好的地方,就應該立刻把它寫下來,“好比打仗,想出一個意思是奪取一塊土地,把它寫下來就像筑一座堡壘,可以把它守住,并且可以作進一步襲擊的基礎”[3](P203)。好的布局將最終決定整篇文章的命運,每一個字句又都影響著全局,而那些尚未明確的意思和想法,則如同即將要去攻克的堡壘,只要心中懷有全盤,有條不紊,層層推進,終能獲得全盤的勝利。
在文學創作過程中,語言的運用和思想的生發都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發展中互相推進的。創作者的運思過程,在朱光潛先生看來,“有如抽絲,在一團亂絲中揀取一個絲頭,要把它從錯雜糾紛的關系中抽出,有時一抽即出,有時須繞彎穿孔解結,沒有耐心就會使紊亂的更加紊亂?!盵3](P205)只有耐心地理順各種思緒,安排好各種主從關系,才能找到最合適的邏輯和順序。他又說:“運思又如射箭,目前懸有鵠的,箭朝著鵠的發,有時一發即中,也有因為瞄準不正確,用力不適中,箭落在離鵠的很遠的地方,習射者須不惜努力嘗試,多發總有一中?!盵3](P205)文章思路的展開往往是充滿波折的,并不是每一條線索、每一個思路都能貫穿始終,變成流暢的文字,然而,正如射箭瞄準的過程一樣,只要多次嘗試,執著堅持,終究能理清思想脈絡,在紛繁蕪雜中找出最合意的表達方式。
三
文學創作者需要一定的天資和稟賦,這種創作上的潛能有如一粒等待發芽的種子,然而,想要創作出好的作品,僅有種子是遠遠不夠的,創作者需要更多的后天耕耘和修養:“修養使潛能實現,使種子發芽成樹,開花結實”[3](P167)。作為一名文學繆斯的追隨者,他需要培養對于語言文字的敏感,通過廣泛深入的閱讀儲存精神的原動力;他需要豐富的學識,但是他的學識須“如鹽溶解在水里,嘗得出味,指不出形狀” ;他也需要耐得住寂寞,并且甘于享受那份寂寞,他比常人多一份敏感,卻又常常與現實世界脫節,“以書呆子的心習去處身涉世,總難免處處覺得格格不入,蝸牛的觸須,本來藏在硬殼里,他偶然伸出去探看世界,碰上了硬辣的刺激,仍然縮回到硬殼里,誰知道它在硬殼里的寂寞?”[3](P16)他還需要培養純正的趣味,“趣味是對于生命的澈悟和留戀,生命時時刻刻都在進展和創化,趣味也就要時時刻刻在進展和創化。水停蓄便腐化,趣味也是如此”[3](P25)。然而,趣味很少是天生就有的,廣博醇厚的趣味通常是需要后天不斷培養的,這就好比“開疆辟土,要不厭棄荒原脊壤,一分一寸地逐漸向外伸張”[3](P25)。只有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才能把陌生的領域逐漸征服為己所有,為己所用;只有恒久地堅持追求,才能逐步培養起純正的文學趣味,積淀下對于眾生百態的獨特感悟,在生活的土壤上用自己的天賦和修養澆灌出一支獨特的文藝之花。
詩是文學作品中的花卉,然而培育出這鮮花的詩人卻是孤寂的、敏感的,“常人的心靈好比頑石,受強烈震撼才生顫動;詩人的心靈好比蛛絲,微噓輕息就可以引起全體的波動?!盵3](P148)像蛛絲一般,詩人的心比普通人更容易感受到周遭,不僅如此,他還要能在沉靜中沉淀下這種感悟,用恰當的語言準確地描述出這回味后的滋味,“一般人的情緒好比雨后行潦,夾雜污泥朽木奔瀉,來勢浩蕩,去無蹤影。詩人的情緒好比冬潭積水,渣滓沉淀凈盡,清瑩澄澈,天光云影,燦然耀目。這種水是滲瀝過來的,‘沉靜中的回味’便是它的滲瀝手續,靈心妙悟便是滲瀝器?!盵3](P38)絕大多數人對于生活的感受如同雨后的泥水,來勢洶洶,去也匆匆,了無影蹤;而詩人卻用自己的心靈感悟作為過濾器,在歲月的沉淀中積攢下一汪深潭。藏在硬殼里的蝸牛也好,冬潭積水也罷,作為文學道路上的追夢人,對于創作探索過程中的甘苦與冷暖,通常只能是自憐自知,不足為外人道:“這種少年時的熱情、幻想和癡念已算是煙消云散了,現在回想起來,好像生兒養女的婦人打開塵封的箱篋,檢點處女時代的古老的衣裝,不免自己嘲笑自己,然而在當時它們費了我多少彷徨,多少掙扎!”[3](P15)然而,文學創作者,只要有夢想,只要不停歇,終究能如冬潭積水一般滲濾下紛繁蕪雜的人生感悟,凝結成文學世界里顆顆閃亮的珍珠。
四
在朱光潛先生看來,文學創作來源于生活,但是生活經驗本身并不能成為藝術品,它必須要憑借作者的觀察,經過作者頭腦的想象和加工,才能成為一件作品,任何作品所寫的經驗都不可能與未寫之前的實際生活是完全一樣的,“如同食物下了咽喉未經消化就排泄出來一樣。食物如果要成為生命素,必經消化;人生經驗如果要形成藝術作品,必經心靈熔鑄?!盵3](P275)這樣經過了心靈感悟和加工的作品也必然帶有了作者的氣息,作品的風格往往如同作者的人格,“風格像花草的香味和色澤,自然而然地放射出來。它是生氣的洋溢,精靈的煥發,不但不能從旁人抄襲得來,并且不能完全受意志的支配?!盵3](P237-238)現實中有不少作品出現了“辭溢乎情”的毛病,這樣的作品在朱先生的眼里,有些像“紙折的花卉,金葉剪成的樓臺,絢爛奪目,卻不能真正產生一點春意或是富貴氣象。我們看到一大堆漂亮的辭藻,期望在里面玩味出來和它相稱的情感思想,略經咀嚼,就知道它索然乏味,心里仿佛覺得受了一回騙,作者原來是一個窮人要擺富貴架子!”[3](P271)文學是經由作者心靈加工的產物,正如人有不同的個性,作品也有不同的風格,然而“修辭立其誠”卻是朱光潛先生一直秉承的文學創作宗旨,自然、真實、質樸,無論對于人格還是作品風格,都是一種寶貴的品質,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作者人格的自然流露,聲音節奏,情趣意象,都能給人帶來真切的美的感受。朱光潛先生說:“我讀音調鏗鏘、節奏流暢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樣有節奏的運動;緊張,或是舒緩,都產生出極愉快的感覺”[3](P221),而那些不流暢、音調節奏上有毛病的文章,先生讀后,“周身筋肉都感覺局促不安,好像聽廚子刮鍋煙似的”[3](P221)。朱先生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碰到興會之時,“筋肉方面也仿佛在奏樂,在跑馬,在蕩舟,想停也停不住”[3](P221);然而,如果思路受阻,無論如何費力,“寫出來的文章總是吱咯吱咯的,像沒有調好的弦子”[3](P222)。作品的好壞自有一套評判的標準,朱先生卻創造性地將原本依據視覺的文章評判標準訴諸于聽覺和肌肉感覺,比喻和通感的運用,使人對于作品的優劣有了身臨其境的真切感受。
五
朱光潛先生曾在《談修養自序》中說道:“我的先天的資稟與后天的陶冶所組成的人格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我的每篇文章都是這有機體所放射的花花絮絮。我的個性就是這些文章的中心。”[2](P91)在他眼里,作品就是作者人格所開放出的花朵,散發出作者的個性光芒。他對自己作品的評價是:像一朵浮云,片時出現,片時消失。但是我希望它在這片時間能藉讀者的晶瑩的心靈,如同浮云藉晶瑩的潭水一般,呈現一片燦爛的光影。”[2](P91)作品的風格往往是作者人格的寫照,人格的影響在歲月河流中是有限的。然而,在文藝世界里,借著作品風格而保存的人格魅力卻又是可以無限的;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景只能存續片刻,然而,當深潭積水浮現云中光影、將這燦爛映照到讀者心田時,這瞬間的美卻又是可以永駐的。
作為一種極富創造性和個性的勞動形式,文學創作的果實是香甜的,過程卻是艱辛的,尤其是說理文的創作。這世上許多高深的思想,往往都是由于表述的復雜艱深而湮沒在晦澀生僻的語言中,久久難以為一般人所理解接受。作為人類思維的一種方式,比喻是論述文中一種有效的闡釋事理手段。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中說道:“喻巧而理至”。說理文中的比喻在用形象生動的事例和意象闡明道理的同時,又使文章平添了幾分哲理與情趣。維柯說:“人類思想的次序是先觀察事物的類似來表達自己,后來才用這類似來進行證明,而證明,又首先要接引事例,只要有一個類似點就行?!盵4](P158)為了說明文學創作中對語言的敏感、作品的構思與布篇謀局、創作者的感悟與修養、作品風格與人格的關聯等環節的道理,朱光潛先生巧妙地運用了眾多比喻。這些比喻喻體大多取自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場景或事例,被先生巧妙地找到了那一個類似點,用來說明文學創作中的一些抽象、模糊的道理。這眾多用來說理的比喻,或形似,平中見奇,或神似,新穎別致,無不是朱光潛先生才思與智慧的寫照,在說理的同時更有一種出其不意的啟迪思維效果,令人產生一種心領神會的頓悟。借著作者的聯想與想象,這些比喻在印證文學創作道理的同時,也將自我形象永遠地封存在記憶的河流中,不僅如此,它們還與說理的抽象語言一起,共同構筑一個理解繆斯女神的想象空間,“在這個空間中,文學經驗與人生經驗都將如同撞開巖層的泉水,流淌不竭,共同匯入感悟的海洋”[5](P102)。
[1]秦牧.藝海拾貝[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2]朱光潛.朱光潛全集(1)[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朱光潛.朱光潛全集(6)[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維柯.新科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5]黃鍵.京派文學批評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