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立
(南京林業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 江蘇 南京 210037)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1]。這是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我國文化建設提出的新的戰略任務,體現了我們黨對發展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高度自覺。
“文化自覺”的命題,最初是由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于1997年在北京大學舉辦的第二屆社會學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提出的。他指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和形成過程,它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文化自覺不帶有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堅守傳統’。自知之明可以增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盵2]費孝通先生所說的自知之明實際上就是對本民族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知。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做到文化的自知之明、自我覺醒、自我反省,才能主動地回應時代的要求進行文化的自我創建。這種對文化本真意義和內在含義的深刻認識、深度認同,就是文化自覺。
費孝通先生用一句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3]表達了文化自覺的基本意蘊。涉及到以下三個層次:第一,審視歷史,充分認識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傳統,有自覺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并讓其在新的時空條件下得到發揚光大;第二,注重理解和詮釋他者文化的經驗和長處,博采眾長,自覺吸收他者文化中的精華,運用到自身文化建設中來;第三,在全球化語境下反觀自己,在分析、比較及整合多種文化中,推動民族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交流,自覺實現文化創新?!拔幕杂X”回答了全球化時代,世界各民族文化并存、沖突、滲透與交融的趨勢下,各種文化的自我認識、相互認識以及如何實現和諧共處的問題。只有自覺發現文化系統中新生的有價值的文化要素,并積極推進文化建構:一方面以民族文化綜合創新,實現本民族的社會發展為價值尺度;另一方面以全人類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實現世界的未來發展為價值目標,才能在理性層次上實現文化自覺的終極意義。[4]
文化自覺是人的主體自覺性在文化發展上的體現,是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因素,是建設先進文化必備的思維品質和實踐精神。文化自覺不僅能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增強中國的軟實力,而且能激發民族信心和創新力。在當代中國,文化自覺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包括對文化現狀的自知之明,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昂椭C文化”的提出,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的文化自覺,是我們黨在新時期、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重大理論創新,標志著我國文化戰略上的調整。建設和諧文化,既是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現實針對性的文化提升,也是對全球化過程中文化多樣性訴求的積極回應,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和諧世界提供了理論支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和諧文化標明的是文化的內容及其價值取向。所謂和諧文化,就是指反映一切人類和平、和睦及其自然關系、社會關系和諧的價值觀念、文化形態及行為規范的總稱。它包含對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包含對社會發展的總體認知和評價,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實踐取向和制度構建。加強和諧文化建設,可以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諧共存的社會氛圍以及同心同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廣泛共識。
和諧文化的鮮明特征表現在:第一,以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凝聚人心,在尊重差異中擴大社會認同,在包容多樣中形成思想的和諧。只有以共同理想的號召力和感召力,才能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萬眾一心,共創和諧的強大力量。第二,在全社會普遍樹立和諧至上的價值觀,把促進社會協調發展作為主要價值追求。用和諧至上的價值觀去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才能為國家的不斷進步提供可靠保證。第三,在社會實踐中形成和合重于分爭的思維方式,把和合作為斗爭的最終目標和發展的首要途徑。和合思維是與分爭思維相對的一種思維范式,它把思維重點放在事物內部各對立要素的統一和協調上。和合思維的最終目標,是創造一個和合、和諧、和美的嶄新世界。第四,建立科學、規范的制度文化,用法治的力量維護社會和諧。有了好的制度,人們就有了行動的依據、裁決的標準,就能向著一個共同的美好目標努力奮進。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滲入其間,它為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支撐。沒有和諧的文化,就沒有和諧社會的根基,就沒有和諧社會的發展方向。有沒有和諧的文化,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和諧的重要尺度。
1.和諧的社會主義文化是和諧社會的凝聚和激勵力量。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盵5]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未來的競爭,主要表現為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競爭,取決于一個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技術、教育程度。我國要在世界范圍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高度重視和諧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2.建設和諧文化,有利于鞏固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和諧社會是理想的社會,這種理想越能充分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越能為絕大多數人所認同和接受,就會越能成為執政黨領導和團結人民群眾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
3.建設和諧文化,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諧文化內含著協調發展的理念,建設和諧文化,有助于培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使人們在關注經濟建設的同時,更加重視社會的全面發展,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文化,是以社會主義制度為基礎,以先進文化為指導,面向時代,立足現實,與中華民族和諧傳統相承接、與和諧社會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體系。因此,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促進和諧文化建設。
1.弘揚和諧自覺的文化精神。必須使和諧的文化精神成為時代與社會的高度自覺,實現文化的人本精神和人文關懷,提升社會民眾的文化享有、文化權益意識;同時,通過和諧自覺的文化精神增強社會成員的認同感,改變理想信念缺失下社會道德的滑坡和無序狀態。
2.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吸收和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是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我們今天建設和諧文化提供了豐富而厚重的思想資源。我們必須深入挖掘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的內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內核,并對體現和諧思想的傳統文化資源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我們應以寬廣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懷,積極借鑒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博采眾長,使其熔鑄于和諧文化建設之中。當然,對于西方文化中的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觀念,是要堅決抵制的。只有在交融中學習借鑒,在碰撞中揚棄升華,才有助于和諧文化的豐富發展。
3.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于統攝和支配的地位。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和主導,和諧文化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失去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最基本的層面看,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這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針,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靈魂;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動力;三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支撐,是當代中國人民不斷創造嶄新業績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優秀革命道德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判斷行為得失、確定價值取向、做出道德選擇的基本準則。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成為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拓前進的精神旗幟。[6]
4.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加強和改進文化領域宏觀管理,加快政府職能從“辦文化”的傳統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向“管文化”方向的轉變;明確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職責,理順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與所屬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規范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轉制,加快文化部門的職能轉變,進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權,加強面向社會的宏觀調控和依法監管,逐步建立黨委領導、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獨立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鼓勵大型國有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兼并重組,在文化事業的主要領域如哲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我們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來指導我們的文化建設,同時要利用現代化的通訊技術、傳播媒介,使互聯網站成為傳播和諧文化的重要陣地。理順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與所屬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健全文化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加強文化立法。
和諧文化,是我們黨深入分析和全面把握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著眼于不斷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基礎,提出來的新的文化建設指導原則和戰略方針,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與把握達到了新的境界,是我們黨所具有的高度文化自覺的鮮明體現。在建設和諧文化的過程中,只有堅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和而不同的方針,努力實現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借鑒和吸收,推動我國文化發展和創新,才能最終達到“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愿景。
[1]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0-19.
[2]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3):15-22.
[3]費孝通文集(第 14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196.
[4]李艷.文化自覺的三重釋義[J].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12,(4):230-233.
[5]江澤民文選(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
[6]劉云山.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N].人民日報,2006-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