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凌
(蘭州日報社 甘肅 蘭州 7300000)
在新的經濟大背景下,經濟理念已滲透于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經濟”一詞也勢不可擋地成為“熱詞”之一。而關于經濟事件的報道也在包括黨報的各類媒體中占到相當比重。以往一提到經濟新聞,其中一個個生澀難懂的經濟術語、一組組枯燥的數字,要么讓普通大眾難以理解,要么就是令讀者看得頭暈腦脹,難以從中發掘到用得著的經濟信息。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術語+數字的“天書”式經濟新聞已越來越不能滿足讀者通俗、易懂、有用的需求。在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如何在保持政治權威性的基礎上發揮地方黨報優勢,從大眾化視角尋求更廣泛的受眾,做大做強經濟新聞,達到加強貼近性和提升影響力的目的,已成為黨報在經濟新聞報道中需要著重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從總體看來,黨報經濟新聞仍存在內容不新穎、寫法守舊等問題。綜觀目前黨報對經濟新聞的報道,總的來說,單純就事論事的太多、深入分析的太少;面上的報道太多、典型事件敘述太少;專業術語用得太多、解讀做得太少。這樣的經濟新聞最終只能落得個“內行看笑話、外行看不懂”的狀況。地方經濟新聞不僅要報道老百姓關心的國家方針、政策和地方政府對經濟建設、經濟工作的部署、決策,使經濟新聞具有權威性和指導性,還要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就業、就醫等日常經濟生活為報道對象,使經濟新聞具有貼近性和服務性。
如今,從事經濟活動的人越來越多,關心經濟新聞的人也在不斷擴大。國家每一個經濟政策都與老百姓息息相關,正確解讀國家經濟政策,幫助老百姓釋疑解惑,是新聞媒體尤其是地方黨報的重要職責之一。這就要求黨報在采寫經濟新聞時,要注重報道的生動與政策的統一,應努力達到最佳效果。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成熟,世界經濟秩序的變化和國家的宏觀調控的政策會直接影響到我們每一個消費和投資者的生活。因此,地方黨報要緊扣社會關注的國內國際經濟熱點問題,為讀者第一時間提供最新經濟信息,解讀經濟現象。
在政策解讀中,讀者不需要記者對經濟政策的生搬硬套,就政策談政策。要通過報道地方黨委和政府的具體措施,要有縱深分析,用專業視角觀察、用生動語言表現,以實現深入宣傳貫徹黨的重大方針政策、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任務。為了提高可讀性。對一些題材比較重大、百姓又非常關注的有關方針政策,特別是與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密切相關的經濟工作或經濟政策,可以通過專業人士撰寫文章,升華所要表達的主題。同時,地方黨報還要高屋建瓴地分析當地重大經濟事件,使黨和政府的重大方針政策以及重要決策能深入人心,獲得最廣泛的人民群眾基礎。
當前,媒體在轉型期的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在完善市場,健全法治,維護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環境的過程中,發揮著市場環境預警者、監督者的作用。在市場化進程中,媒體的版面正在發生大的裂變。研究黨報經濟報道的創新問題,已經成為每一個媒體工作者不可忽視的問題。高度關注身邊正在發生的經濟現象,及時深入地報道社會方方面面出現的經濟事件,努力挖掘經濟表象背后的本質所在——中國媒體正在迎接著一個全新的財經時代。
認真探討黨報經濟新聞的創新報道勢在必行。因為黨報經濟新聞不是經濟公告,不是政府的經濟年報,不是把政府的經濟工作報告抄上去就行了,也不是簡單的社會經濟現象的堆積和羅列。在林林總總的社會經濟現象中,有吃,有喝、有穿,也有與市場經濟相關的一切事件,不能只做一般性動態報道,必須有深度,有見識,有可讀性。黨報的經濟新聞怎么做才有可讀性?對可讀性的理解要與時俱進,不是報道幾個故事、幾個場景就行了,而是要有深度、有前瞻性,特別是對經濟發展趨勢、經濟發展取向等要符合經濟發展規律,要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又要有媒體人獨到的見解,對一些可能出現的經濟苗頭要有預測。由于黨報的特殊地位,其經濟新聞很重要的一部分讀者是政府的決策者。所以,黨報要將微觀問題放在宏觀的形勢下來分析,如果能做到打開報紙的經濟版,就能看到全世界的經濟走勢,能看到獨到精辟的分析,那么,這份地方黨報的創新工作就會體現出其特有的價值。
經濟新聞要報道民眾迫切需要答案的問題。新聞最終還是要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這一點無論古今中外,任何媒體都概莫能外。黨報需堅持“三貼近”,與人民群眾的關注點切合,使黨報具有更高的可信度。黨報要以百姓視角去關注各類經濟事件中本地的人和事,這也是報道經濟新聞的基本出發點,也是貼近群眾實際、貼近群眾利益的落腳點。因為對普通老百姓而言,發生在“身邊的事”是他們最關注的。所以,經濟報道也應該“由虛而實”、“由遠及近”,比如關注本地房價、豬肉價格漲跌、百姓就業現狀等等,也唯有做好這方面的經濟新聞報道,才能真正提升新聞報道的影響力。
如何做出老百姓感興趣的經濟新聞?這就要求記者在采寫經濟新聞的過程中,必須做到在同中央、省委、市委的決策保持一致時,注重報道的生動性與專業性的統一,以達到最佳的報道效果。黨報經濟報道要通過清晰、準確、有建設性的洞見和解讀,對百姓、對經濟部門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啟發。這就要求做經濟新聞報道時,第一,要有獨立的見解,并且這種獨立見解要同黨中央,同地方黨委、政府保持一致,這樣對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就會起到促進作用。如果沒有保持這種一致,這是黨報絕對不能容許的。第二,就是生動性和專業性的關系。作為綜合類報紙的黨報,在經濟新聞報道中要求有專業的思維、專業的報道、專業的水平,但讀者卻不完全是專業的媒體工作者或專業的經濟人士。生動的報道故事性強,專業的報道數據多,生動也好,專業也好,不能完全分開,要用專業的眼光來分析,用生動的形式來表現,這樣的結合就很完美。這是黨報經濟新聞報道中較難做到的??偠灾龀鲇猩疃?、有思想、有人物、有故事、有可讀性的經濟新聞,應該是提升黨報經濟新聞影響力需要不斷探討和努力的方向。
目前黨報之所以許多經濟報道不盡人意,很關鍵的一點還在于采編人員的功力不夠,即深刻領會黨的方針政策,又懂經濟、研究經濟的少。要破解黨報關于經濟問題的新聞報道難題,只有培養一定數量既有新聞素養、又有經濟專業知識的新聞工作者,深入實際進行采訪,而不是簡單地把一些政策綜合化進行報道,才能使經濟新聞報道真正鮮活起來。
報道經濟工作的媒體記者要成為某個行業的專家,既要鉆得進去,更要跳得出來。鉆得進去,就是要求記者貼近生活本身、貼近百姓經濟生活需求,真正對百姓經濟生活感興趣,這樣寫出來的經濟新聞報道才不會枯燥乏味;跳得出來,就是要求記者站在經濟專業人士的高度,了解宏觀經濟動態和公眾生活狀態,使經濟理論、經濟工作、經濟生活能夠密切關聯,大處著眼、小處著筆,即使達不到專家的水平和高度,但大的方向也能夠了然于胸,不說外行話和過頭話。
培養經濟新聞專業人才,最重要的是進行經濟新聞實務教育。一個合格的經濟新聞記者,首先應該領會黨的方針政策,了解財經實踐發展,通曉經濟規律,熟悉各種選題,并能以明白通暢的語言加以報道。這種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經濟新聞實務教育。
[1]張頌甲.經濟新聞寫作淺說[M].經濟日報出版社.
[2]湯世英主編.中外新聞作品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
[3]彭朝丞.怎樣寫好經濟新聞[M].人民日報出版社.
[4]程道才.專業新聞寫作概論[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