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松
(廣東金融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1)
高等教育擴大招生以來,大學生就業市場新增崗位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畢業生人數的增速,供需矛盾越來越尖銳,部分大學生面臨畢業就失業的巨大壓力,為了緩解這種壓力,政府高校社會形成合力大力支持和推進大學生創業教育,積極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通過創業帶動就業,形成良性循環。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是以培養大學生成功創業為目標、通過課堂與實踐相結合的多種形式的教育方式,其著力培養大學的創業人格,創業意識,創業能力,使其人格獨立,品德高尚,誠實守信,毅力堅忍,實踐能力強;其中塑造創業人格是整個創業教育的核心,它決定了創業教育的質量,是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基礎,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創業能力和創業意識的形成,決定了大學生能否創業成功。因此,本文嘗試分析在創業教育模式下,突破傳統的教育形式,充分發揮人文素質培育對塑造大學生的創業人格的推進作用。
人格是指人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系統中能動地形成的個體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表現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包括個體認知能力、行為動機、情緒反應、態度信仰體系以及道德價值等特征。創業人格則是決定創業者獨特的創業行為和思想的內部身心系統的動力組織,是決定一個人能否創業成功的關鍵性因素。[1](p65)創業人格是人格組成部分,指大學生的穩定心理品質在創業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個性特質,是大學生能否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其前提是有意愿有勇氣邁出第一步,一個人做一件事,必先得他有這個欲望去做,自愿去做,才能做好。創業同樣如此,只有當大學生對創業有興趣,并有一種強烈的欲望去實施,才能克服創業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和挫折,才會把創業當成一個理想,當成生活的目標并為之奮斗。當然,創業也是一個不斷失敗的過程,如果沒有強烈創業欲望的推動,明確目標的支撐,則往往會半途而廢,放棄創業。創業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相比,雖然他們對創業都有熱情和興趣,但是創業大學生的熱情更加強烈,目標更加明確,因此,強烈的欲望與目標的明確是大學生創業的前提。
江澤民同志曾經講過,“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2](p55)大學生由于剛剛從象牙塔中走出來,社會經驗積累不夠,市場經濟競爭激烈,這就給他們創業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只有勇于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找到新的發展領域,并立于不敗之地。而創新就是要做前人未曾做過的事情,這就要求大學生將勇氣作為原動力,打破傳統思維方式,樹立自信,方能在激烈的競爭和失敗中規避風險、化解壓力。同時,大學生創業必須跨出依附于他人的第一步,獨立思考,建立自信,勇于開辟新途徑、開拓新局面,改變傳統的就業模式,變“就業”為“創業”。
西晉哲學家楊泉有句名言:“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著名商人李嘉誠也說過“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從古至今,誠實守信一直被人們公認為必須恪守之道德根本,人無信則不立。誠實守信,是市場經濟的內在本質要求,是團結協作的基礎,創業者如果缺少誠信,將無法立足于社會,事業無法得到持續發展,更無法帶領一個團隊馳騁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同時,大學生創業初期,將面臨很多困難,如資金,經驗,技術等各方面的不足,此時,創業者更應該利用身邊的各種資源,發揮精誠團結的協作精神,在激烈的競爭中殺出一條血路。因此,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的保障。
人文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素質教育是與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相對應的人文科學知識、人文科學精神教育。[3](p107)大學生人文素質培育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設、以及改造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起著巨大的推進作用。而大學生的創業人格教育是屬于價值觀的一個部分,通過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意志、創業道德品質以及創業情感品質,規范大學生的創業行為最后引導大學生成功創業。首先兩者的教育對象相同,都是對在校大學生;其次,兩者都是改造大學生主觀世界的教育;再者,兩者的教育目的也一致,都是塑造大學生的健康人格。由此可見,兩者的教育理論基礎具有一致性,教育方法具有交叉性,可相互滲透,相互吸收,相互促進。
創業人格的塑造需要以人文素質培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支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以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對塑造大學生的創業人格有正面的作用。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唯物主義觀點能夠使大學生樹立實事求是的精神,一切從實際出發并結合身邊現有的資源,制定合理、科學的創業目標。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法,能夠使大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遇到困難挫折時,善于運用矛盾分析法,通過努力使矛盾雙方發生轉化,變不利為有利。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認識論,能夠使大學生把創業理論和專業知識科學地運用到創業實踐中,通過實踐,檢驗創業目標是否科學、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從而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最后成功創業。第二,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能夠使大學生對我國的政治制度,社會制度,經濟制度,以及對黨和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等有全面而客觀的認識和了解,大學生在制定創業計劃或者目標時,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并充分利用各種優惠政策。第三,學習科學社會主義,能夠使大學生將創業事業與我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相結合,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終身,從而形成創業過程中的強大動力。
人文素質培育的主要目的是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進行改造。而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是創業人格的核心。如果大學生沒有正確的人生觀,那么大學生就可能不會選擇艱辛的創業之路,可見,正確的人生觀是大學生創業的支撐,也是塑造創業人格的基礎。大學生的價值觀是塑造大學生創業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具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大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才能充分地認識自我價值,并充分發揮,最后達到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統一,成為一名社會責任感強的創業者。世界觀是塑造大學生創業人格的關鍵因素,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可以看出,世界觀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其對創業的理想和信念起著支配作用和導向作用,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個性品質。
大學生正是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期,人文素質培育的最終目的就是使大學生樹立良好人格,而創業人格又屬于人格中一部分,大學生創業人格的培養是人文素質培育中人格教育的拓展,并逐步形成一門新興的課程,從而進一步豐富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同時,大學生創業人格的培養是通過一系列創新的教育方法實現的,例如利用成功創業案例激勵法,開辦創業設計大賽等,通過這種方法引導和激勵大學生創業,改被動創業為主動創業;這些方法改變了傳統枯燥無味的灌輸式的教育方式,通過發生在身邊的實際創業故事去激勵大學生,通過實踐的方式去調動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可見,這種教育模式豐富了人文素質教育的方式,增強了人文素質教育的實用性,鞏固了人文素質的學習成果。
創業教育的研究及實踐證明,大學生人文素質培育在大學生創業人格的塑造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文素質培育能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強化大學生創業的文化品質,增強大學生創業的心理素質,規范大學生的創業行為。
大學生人文素質培育中的理想與信念教育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理想是人們對一個或者多個目標的追求,信念是人們在追求理想中的堅信不移的意志狀態。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一句話: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理想與信念是人們追求某種目標的動力支撐,大學生只有樹立崇高的理想才會有堅定的信念和強大的動力。大學生人文素質培育的理想與信念教育通過與大學生的個人發展相結合,引導大學生將實現自我價值與實現最高理想共產主義目標相結合,牢固樹立為建設四個現代化而奮斗的創業理想、為“中華崛起而創業”的堅強信念,從而形成為將自身創業行為提升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和信念,始終保持創業熱情的高潮和堅定的信念,克服困難,打敗挫折,最終獲得成功。
人文素質培育中的道德教育可以強化大學生道德品質。道德是指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行為準則和規范,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和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人文素質培育中的道德教育是通過道德理想、道德原則、道德規則的教育,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知,陶冶道德情操,鍛煉道德品質,樹立道德信念,培養道德選擇能力,養成道德習慣。道德對于創業者來說,首先表現為誠實守信,誠實守信是大學生創業人格的核心組成部分。在經濟領域,誠實守信是市場行為的基礎,缺乏誠實守信,市場交易便無法形成,因此,創業者必須樹立道德經濟的理念,在經濟行為中始終恪守道德底線。人文素質培育通過對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做到誠實守信,向善從善,忠誠重諾,知行統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誠實做人,誠信立業,遵循道德原則,這樣創業者才能具有凝聚力和號召力,才能將一個團隊帶上成功之路。
人文素質培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強化大學生創業的心理素質。大學生能否創業成功,取決于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外部條件即資金、技術、管理等,內部條件為大學生的創業心理素質,即創業的欲望,創業意志及創業的心理防御能力。而內部條件往往是制約大學生能否成功創業的核心因素,因此,人文素質培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對人的個性分析與講解,讓大學生進行自我分析,認識自我,調控自我,發展自我,不斷完善自我;通過成功個案分析法,積極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大膽創業,激發創業熱情,增強他們的創業意志,消除他們對創業的恐懼心理;同時,將成功個案與失敗個案進行比較分析,讓大學生全面了解創業過程的艱辛與失敗,使其在選擇創業時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提高他們應對挫折與困境的防御能力。
人文素質培育中的法制教育能夠規范大學的創業行為。由于我國當前大學教育體制缺陷的原因,大部分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畢業生法律意識淡薄,這就給準備創業的大學生埋下障礙。一方面當前我國市場經濟制度還不夠完善,受到拜金主義的影響,有些大學生在選擇創業的時候,為了賺得“第一桶金”,唯利是圖,不惜代價躍出了法律的框架,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成為市場經濟的破壞者甚至淪為了階下囚;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缺乏對相關法律的了解,導致他們在創業的過程中,準備不充分,走了不少彎路,被侵權時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利益。通過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法制教育,使大學生掌握法律知識,培養法律感情和思維,為創業提供法律基礎及引導創業行為。
人文素質培育無疑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能力的練就本來就是知識的積累,進而是素質的提高。我國當前從高中階段開始,就有意識地進行了文理分科,進入高等教育,分科更細更明顯,特別是我國1999年擴大高校招生之后,全國高校里學生多而老師少,批量式復制式的教育,使得當今的大學生像是流水生產線制造出來的產品一樣,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創新的精神。再加上現在的大學生普遍成長于新世紀,上一代經歷過的艱辛,這些年輕孩子一點感受都沒有,在綜合素質上,一般欠缺艱苦創業的精神品格。創業能力對當前學生來說,是一種綜合能力,學界一般將其分為專業技術能力、實踐方法能力、人文素質以及社會能力。而人文素質以及社會能力,指的是創業學生在創業工作中所需的人文能力和社會行為能力,包括在審美、文化、人際交往、合作以及適應等眾多方面上的能力,人文素質以及社會能力是創業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所以,人文素質的培育,對大學生人文知識的充實,對理想信念的加強,對失衡心境的調節以及對年輕人精神家園的構建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這些,也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
我國當前高校開設與人文素質相關的課程已經占很大的分量,這些課程,像一張大網,包圍了大學生大學修業的四年。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教育的效果一直不盡如人意,轟炸式的灌輸甚至引起學生的反感。人文素質教育的政治化傾向嚴重,導致了對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甚至使政治淹沒了道德。
什么才是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眾所紛紜。總的來說,應從人文知識積累,人文行為實踐,人文情懷營造等方面入手。一方面遵循人文知識積累的客觀規律,遵循大學生個人的道德品質和心理成熟的規律。同時在另一方面,還要遵循人的生命成長的規律,遵循人的心性成熟的規律,用優秀的人文思想來滋潤生命。目前廣東省部分院校開設了思想政治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公選課模塊,具體分為四大模塊,即思想道德素質模塊、職業與就業道德素質模塊、人文藝術素質模塊、身心健康素質模塊,并設置相應的課程:《哲學與人生》、《現代女性學》、《創業理念培育》、《創新與成功教育》、《職業素質的要求和塑造》、《經濟法案例評析》、《勞動合同法》等,有針對性地提升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法律素質、政治素質和人文素質,值得借鑒運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大學生人文素質提高經歷自我感悟、積極行動直至自我提升的實質飛躍,內化為強大的人文精神和理想力量,有效地提升創業能力和塑造優秀的創業人格。
[1]孔好為.淺析大學生創業人格的塑造及健全[J].知識經濟,2010,(13).
[2]江澤民.論科學技術[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3]林海龍.以人文素質教育為路徑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高教探索,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