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根
(常熟理工學院,江蘇常熟215500)
文獻檢索課是由國家教育部統一命名的以培養學生情報意識、掌握從文獻中獲取知識和情報的一門科學方法課。高校普遍開設文獻檢索課是從1984年開始的,近30年來,文獻檢索課培養了大學生的信息意識和獨立研究能力,受到有關部門和師生的重視和歡迎,全國圖工委秘書處曾因此獲得國家科委頒發的科技情報成果獎。朱天俊老師是高校文獻檢索課的倡導者,他在師資培訓、教材編寫和課程指導等方面,為文獻檢索課程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1984年2月22日,教育部發出了《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84]教高一字004號)。文件規定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具有掌握知識情報意識,具有獲取與利用文獻的技能,要求以此課作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研究能力的重要環節。文件還對課程的內容、教學時數、教師隊伍、教材建設、教學方法等問題作了原則規定。這個文件可以說是我國高校情報用戶教育發展階段開始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文獻檢索課在高校普遍開設的一大發動。開設文獻檢索課,師資是關鍵。
1984年3月28日至5月8日,為貫徹教育部文件精神,在高校普遍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教育部全國高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委托蘇州大學舉辦了全國高校首屆社會科學文獻檢索師資培訓班,我很榮幸與來自全國二十個省、市、自治區36所高校的37名學員參加了培訓。北京大學朱天俊老師與南京師范大學趙國璋先生、蘇州大學潘樹廣老師、南京師范大學王長恭老師、蘇州大學華人德老師負責培訓班的教學工作。朱老師備課精心,授課認真,還在課后指導學員完成文獻檢索訓練題。
課余時間,朱天俊老師進圖書館查閱報刊,留意收集工具書的編撰出版信息,所以,朱老師上課信息量豐富,追蹤學術前沿,其教學方法和敬業精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朱老師還帶領我們去寧波天一閣考察,登上寶書樓觀書。在培訓期間,朱老師與趙國璋先生還去我校常熟理工學院前身蘇州師范專科學校為全校學生做了一場有關文獻檢索與利用學術報告,也是為我校對大學生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做了動員。從1984年下半年起,我校開設了各種形式的文獻檢索課直至今日。
全國高校首屆社會科學文獻檢索師資培訓班結束后,朱老師在《大學圖書館學報》2004年第6期發表了《開設“社科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的設想》,就高校為何開設社科文獻檢索與利用課,以及課程的性質與任務、教學中需要正確處理幾方面的關系等問題,為全國高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提出具體的指導意見。
1986年,我在開設兩輪文獻檢索課的基礎上編出課程大綱,為教材編寫做準備。當年4月中旬,我將課程大綱寄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請朱老師指正。4月29日,朱老師給我復信,對課程大綱和教材編寫問題做出如此細致的指導云:
文理合編有它的好處,學科交叉滲透現象愈來愈多,有些工具書本身就反映包含著文理學科的資料,如能合二為一,似可試編。現有工具書介紹的著作頗多,大同有異,趙、潘與我等合編《社會科學文獻檢索》教材,明年可望出版。大綱按學科編有優點,也有難處理的問題,一部工具書常常可查多種學科資料,教材中重復出現一、兩部可以,多了就使人有重復瑣碎之感。我意還是按問題編寫較好,大綱中緒論、第一章均可用,理科工具書選擇其主要的有所反映,逐步增加。課程名稱可否稱之為‘文獻檢索與利用’。如目前條件不具備,就編‘社科文獻檢索與利用’也可以。一切從需要和可能考慮。
對大綱意見:
1.也可按此體例編教材,大綱中經濟、歷史兩章內容充實,好。大綱總設計也較為協調,可以試編。路總是人走出來的。
2.第一章中“社科文獻檢索原理”可改置于“檢索語言”之后。
3.學科不全,如哲學、社會學等。教育學一章可否與心理學合在一起寫,這方面的知識對師范院校學生是必需的。
4.教材中增加習題,可否?以上意見僅供參考。
我從前年十月兼任系行政工作,比之過去更為繁忙……七月也許去蘇州一行。
信中提到的《社會科學文獻檢索》,就是朱天俊老師與趙國璋老師、潘樹廣老師等根據學員的要求,在全國高校首屆社會科學文獻檢索師資培訓班講稿的基礎上編著適合高校本科生通用的《社會科學文獻檢索》教材,被列入國家教委1985—1990年高校文科教材編選計劃,1987年5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后經多次印刷和修訂。朱老師等還為教材編寫了配套的《社會科學文獻檢索教學參考圖錄》,對于缺少工具書的高校學生學習文獻檢索并進行實訓,非常實用。該套教材在推動文獻檢索課的教學方面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按照朱天俊老師的指導意見,我1986年底編成了《社會科學文獻檢索》校內教材初稿。同年,我又協助趙國璋老師主編國家教委推薦全國師專文科用教材《社會科學文獻檢索與利用》,1987年8月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教材的上編按問題編,下編按學科編,教材編寫過程中得到全國高等學校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系列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朱天俊老師和潘樹廣老師的指導,趙國璋老師在《前言》中記:“北京大學朱天俊同志對設計本書綱目,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
朱老師等全國高等學校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系列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除組織協調編寫出版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系列教材外,還組織了全國高等學校文獻檢索與利用課教育現狀調查研究,并多次召開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研討會,有效地促進了文獻檢索課課程建設。全國高等學校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系列教材編審委員會從教材建設又轉入課程指導。
1988年5月30日,國家教育委員會全國高等學校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系列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朱天俊老師與肖自力、江乃武、來新夏、吳觀國、陳光祚、謝天吉、葛冠雄、潘樹廣等學者,以及國家教育委員會的羅麗等來我校蘇州師范專科學校指導文獻檢索課課程建設。我陪同朱老師等去古里鎮參觀了鐵琴銅劍樓,又陪同朱老師等去常熟圖書館石梅古籍部參觀,朱老師饒有興趣地觀看了該館珍藏的清同治五年秋瞿秉淵、秉清兄弟請畫家吳俊所繪《虹月歸來圖》原件,朱老師說,《虹月歸來圖》是瞿氏兄弟精心護書的見證,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這期間,朱老師還鼓勵我好好總結文獻檢索課的教學工作。他說:“社科工具書使用是一門技巧,一項富有智慧的工作,不是偶然碰碰運氣的檢索,應有規律可循,要注意探索文獻檢索的規律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在朱天俊老師的鼓勵下,我撰寫了《文獻綜合滲透現象初探》、《文獻檢索方法論略》等文,先后發表在人大復印資料《圖書館學情報學資料工作》1990年12期、《文教資料》1992年6期。也是在朱天俊老師的鼓勵下,我參與主編了《哲學文獻檢索》1989年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編著了《文獻檢索知識概要》(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受到朱老師的好評。
1992年5月5日,國家教委發出了朱天俊老師等參與起草的《文獻檢索教學基本要求》(教高司[1992]4號)。這一文件對于規范教學活動,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3年7月5日,國家教委高等教育司以教高司[1993]108號文,下發了《關于成立文獻檢索課教學指導小組的通知》,朱天俊老師等聘為指導小組委員,對文獻檢索課教學進行指導,更有效地促進了文獻檢索課課程建設。
1984年以來,由教育部、國家教委連續下發4個文件,對文獻檢索課及其建設提出要求,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地組織用戶教育,這不僅具有中國特色,在世界上也是創舉。回想高校文獻檢索課的倡導者朱天俊老師等先驅者為文獻檢索課程建設做出的重大貢獻,歷史應該是不會忘卻的。
〔1〕 張懷濤,曹培根主編.文獻檢索課教學研究手冊(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9
〔2〕 趙國璋主編.社會科學文獻檢索與利用[M].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19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