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業文
(山東省總工會,山東濟南250001)
我國勞動關系理論的歷史演進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重大意義
李業文
(山東省總工會,山東濟南250001)
勞動關系是現代經濟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會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首先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其次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第三是解決當前勞動關系突出問題的迫切需要;第四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因而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勞動關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科學發展觀;工會職能;政府職責
在社會發展中勞動關系理論研究是適應解決勞動問題的現實需要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在我國,毛澤東、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新中國的勞動關系性質、工會的性質和作用等都進行了理論上的探索。新中國成立之后,一些學者對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關系特點進行了初步研究,但由于受黨內“左”的思想的嚴重影響,一度陷于低迷。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以后,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適應我國勞動關系重建的需要,許多學者從我國國情出發,進行了大量的理論上的探索和總結。
國內對勞動關系理論的研究,“是循著‘公私關系’(20世紀50年代的說法)—‘職工與企業的關系’(當時改革政策中的表述),進而提出‘勞動關系’的概念和理論闡述。‘勞動關系’是‘通用’的概念和理念闡述。”[1]在這個通用的基礎上,不同學者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入手,形成了在方法和內容方面有所區別的諸種論說,包括注重勞權-勞動者的理論演繹說、注重國別特色的境外理論-實證說、注重產權-公民勞動者的實證歸納說、多學科視角的國內勞動關系論說。
針對新中國的勞動關系調整,毛澤東指出:“在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下,將采取調節勞資間利害關系的政策。一方面,保護工人利益,根據情況的不同,實行八小時到十小時的工作制以及適當的失業救濟和社會保險,保障工會的權利;另一方面,保證國家企業、私人企業和合作社企業在合理經營下的正當贏利;使公私,勞資雙方共同為發展工業生產而努力。”[2]他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指出:“新民主主義國家經濟的指導方針,必須緊緊地追隨著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這個總目標。一切離開這個總目標的方針、政策、辦法,都是錯誤的。”[3]針對工會在協調勞資關系中的作用,他指出:“應當向工會同志和工人群眾進行教育,使他們懂得,決不可只看到眼前的片面的福利而忘記了工人階級的遠大利益。”[4]
劉少奇認為:“國營工廠內部的公私矛盾……所構成的國營工廠內部的各種關系,就是國營工廠中完全新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5]“現在,我們在國營工廠中必須來處理另外一種新的矛盾和新的關系,這就是國營工廠管理機關與工人群眾之間的矛盾和關系,以及由這種矛盾和關系所發生出來的各種問題,因為這種關系已經在中國開始建立起來,在今后還會長期大量的發展。目前在國營工廠中所發生的一切問題,差不多都是從這個基本問題上發生出來的,或與這個基本問題有關系的。如果不能正確地處理這個問題,就不能正確地處理國營工廠中的一切問題。”[6]“國營工廠內部的公私矛盾……所構成的國營工廠內部的各種關系,就是國營工廠中完全新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在這種新的生產關系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將一步一步地形成我們國家和社會一切新的上層建筑。”[7]他還指出:國營工廠內部的基本矛盾“就是國營工廠管理機關與工人群眾之間的矛盾,就是國營工廠內部的公私矛盾。……它是一種不容否認的、客觀存在的、真正的矛盾,是在長時期內要我們來認真地加以調整和處理的矛盾。”[8]主張用“同志的、和解的、團結的辦法來處理這種矛盾和關系。”[9]
中國人民大學常凱教授的研究注重勞權-勞動者的理論演繹說,強調明晰勞動者身份歸屬和構建勞權理論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致力于實現勞動關系理論的規范化和學科化。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馮同慶教授的研究注重產權-公民勞動者的實證歸納說,“強調現階段中國勞動關系變遷是緣起于產權關系變化的特殊現象,勞動者身份的變化也有著向公民轉變的特殊社會背景,努力從相關實證經驗中歸納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論結論。”[10]
另外,還有王愛文的勞動者-政府、勞動者-企業的雙重結構勞動關系及其轉變說;李培林的建立市場競爭決定初始分配、社會公正決定最終分配的勞動關系說;沈琴琴等的以勞動力產權為特征的新型勞動關系說;高愛姊、張秋儉、李濱生、謝安邦、劉功成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理論說等等。[11]
黨的十六大提出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12],要求“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13]強調“要發展和諧勞動關系”。[14]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15]這些都為和諧勞動關系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
(一)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基礎
勞動關系的性質是社會性質的重要體現。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公有制經濟組織中的勞動者與經營管理者同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這種經濟組織中的勞動關系沒有根本對抗性。而在有雇傭勞動的非公有制組織中,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就組織內部而言,勞動關系在某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對抗性。但從整個國家層面來看,勞動者在政治上居于國家領導階級地位,企業主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二者具有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一種合作共生的關系,這一點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制度下的勞動關系的根本對抗性是截然不同的。因此,這些領域的勞動關系矛盾“從總體上講是勞動者與建設者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內部矛盾,具有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和具體利益的相對差異性。”[16]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現階段,我國企業經營管理者和勞動者的具體利益統一于企業的存續和發展,企業經營管理者和勞動者的根本利益統一于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條件下,勞動關系雙方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和具體利益的相對差異性,是社會主義新型勞動關系的基本特征,決定了社會主義勞動關系的本質是和諧的。這是和諧勞動關系提出和構建的基礎。
(二)和諧勞動關系的基本內涵
基于我國目前的社會形態與和諧社會的建設目標,和諧勞動關系的核心理念應該是均衡,即,勞動關系雙方權利與義務、地位與力量等保持一個動態的均衡。所謂和諧勞動關系是指勞動過程中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和諧關系,包括人與人、人與物(自然環境勞動條件等)的關系。和諧勞動關系不是否定矛盾存在的可能,也不是否定沖突發生的可能,而是認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通過倡導和諧理念,建設協調機制和保障制度,構建一套不斷完善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經由勞動關系各方的共同努力,及時化解矛盾、避免沖突,實現勞動關系總體上的和諧與穩定。
勞動關系的調節主要是在國家法律框架下,由勞動關系雙方通過市場機制來自行完成,但國家要保持積極的干預,不能讓資本與勞動處于完全放任的市場調節中,以避免勞動關系的無序化、非組織化和無政府狀況。其基本內涵是規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贏、和諧穩定。這四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規范有序是前提,公正合理是保障,互利共贏是核心,和諧穩定是目標。
(三)勞動關系和諧的主要特征
第一,和諧勞動關系是建立在法制基礎上的,勞動關系雙方通過簽訂合同確立權利與義務的法律關系,以各種法律規范和約束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的行為。第二,和諧勞動關系是民主化的,形成包括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機制、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以及職工民主管理制度等在內的機制制度。第三,和諧勞動關系體現公平正義,在勞動合同的簽訂、勞動過程的運行、勞動成果的分配等環節上實現公平正義,以此調動勞動關系雙方的積極性,激發勞動者的創造性。第四,和諧勞動關系有化解矛盾沖突的有效機制,使勞動關系的矛盾能夠及時有效地通過此機制得到化解,從而維持勞動關系雙方利益的動態平衡。第五,和諧勞動關系是處于良性運行中的,勞動關系的形成和運行過程依法進行,充分體現公平正義,勞動關系雙方真正達到平等對話、公開談判、民主協商,實現合作共贏、互惠互利、互信互諒,并通過化解矛盾的有效機制的正常工作,達到勞動關系的良性運行,這樣的勞動關系狀況才是和諧勞動關系。
勞動關系和諧與否,不僅事關每個勞動者和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還關系到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只有勞動關系的穩定和諧,才有職工隊伍、企業和社會的穩定和諧。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首先,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社會和諧實質上是以人為主體的社會和諧發展狀態,包括人自身內在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勞動關系在社會關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其協調穩定程度影響并決定著一個社會的和諧程度。勞動關系矛盾一旦加劇和惡化,將會導致不同利益群體間的沖突,離散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就無法建設真正意義的和諧社會。
其次,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科學發展觀主要有三層含義: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三者缺一不可,其中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與核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放在突出位置,進一步建立健全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和權益保障等各項勞動關系調節機制,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下,充分兼顧并妥善協調好各方利益關系,促進勞資雙方和諧相處,實現互利雙贏,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第三,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解決當前勞動關系突出問題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國勞動關系總體上是穩定協調的。但由于我國勞動關系調節運行機制某種程度上滯后于現實需要,存在著諸多不規范行為,侵害職工權益的現象和勞動關系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勞動關系矛盾進入了一個高發期。勞動關系領域錯綜復雜的形勢,對構建和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提出了迫切要求。
第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協調穩定的勞動關系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化分工成為一種趨勢,勞動要素按價值規律在國際間流動不可逆轉。一國之內勞動關系的協調穩定程度,制約著該國企業的競爭力,進而影響著該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對一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要堅持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屬性,就必須在尊重市場經濟普遍規律的基礎上,重視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相適應的和諧勞動關系,為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和堅實基礎。
[1][10][11]馮同慶.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勞動關系理論研究的回顧[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9,(1).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1082.
[3][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1256,1285.
[5][6][7][8][9]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3,93-94,93,93,94.
[12][13][14]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11.
[15]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百度百科ht tp://baike.baidu.com/view/ 4543284.htm,2010-10-28.
[16]理論創新推動工會工作創新—在全國工會領導干部高級研討班上的講話[A].中華全國總工會研究室.全國工會理論研究文集[C].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8:6.
(責任編輯:張希宇)
D412.6
A
1008—6153(2013)04—0009—03
2013-06-10
李業文(1972-),男,山東日照人,公共管理碩士,山東省總工會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