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瑋瑋
(河南工業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河南鄭州450001)
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初探
趙瑋瑋
(河南工業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河南鄭州450001)
受外界環境和自身因素的影響,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上備受“冷落”,性別歧視處處可見,用人單位的招聘要求近乎苛刻,甚至侵害了女大學生的基本權利。為此,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要不斷增強自身素質,用人單位要逐漸轉變招聘觀念,國家和政府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高校應改進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培養模式,這樣才能開創一個真正公平有效的就業局面。
理工科;女大學生;就業難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情況出現了嚴重的性別失衡,女大學生處于無人問津的境地,其中又以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備受“冷落”。這與和諧社會的六條標準之一——包括性別平等在內的“公平正義”——相悖甚遠。這一問題不但事關高校的發展穩定和辦學聲譽,更直接關乎學生的成長成才,是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女大學生是當今時代年輕知識女性的代表,在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社會文明進步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在應聘過程中,女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經常會遇到各種就業難題。
(一)性別歧視處處可見
目前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上,供遠過于求。很多以招收理工科專業為主的用人單位主觀上形成了“男生比女生擅長理工科”的思維模式,于是在招聘簡章上明確標明“僅限男性”,直接將女大學生生排斥在外。有的用人單位雖然沒寫明性別限制,但是在實際招聘過程中進行了隱形性別選擇,常以種種理由變相拒絕女大學生。
(二)招聘要求近乎苛刻
由于行業的特殊性,用人單位提供給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的崗位本來就少。有些單位招聘女生時故意提高學歷要求,出現了女博士只能與男碩士同等錄用,女碩士只能與男本科生同等錄用的現象。[1]還有一些用人單位在錄取理工科專業女生時百般挑剔,常提出一些與職業無關的額外要求,如身高、體重、容貌等。
(三)基本權利受到制約
部分理工科專業女生過關斬將,通過層層選拔最終被用人單位錄取后,卻常常需要接受用人單位在勞動合約中的不合理條件:如限制其應該得到的生育權、婚姻權等基本權利,甚至有些用人單位在簽約時規定三五年內不得結婚或生育。[2]還有一些用人單位自訂一套休假制度,拒絕按照國家法定的節假日、婚假和產假執行,而這些均要求應聘者無條件接受。
(一)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外部原因
1.傳統觀念造就男尊女卑的社會風氣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男權至上、男尊女卑。沿襲了幾千年的男主女從、男優女劣等性別歧視仍在復制著人們的行為模式。長久以來,大多數人及用人單位慣性地認為“男子學理工科”、“女子學文科”、“女子不如男”,并以此為由將女大學生拒之門外。此外,按照我國傳統的社會習慣,女性理所應當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撫養孩子、照顧家庭。傳統的社會性別意識使得用人單位片面夸大雇傭女學生的負面效應,從主觀上想當然地認為女性職工只重家庭不重工作,從而人為限制了女生的就業渠道,讓很多學有所長、德才兼備的女大學生無緣參與就業競爭。
2.經濟利益導致用人單位的重男輕女
用人單位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目標,在挑選畢業生時不但要求畢業生素質高,而且還要盡可能多地為本單位創造效益。理工類行業極富創造性和挑戰性,女性的經期、孕期、產期、哺乳期都會影響到工作的效率,特別女性員工在其生育期間無法創造經濟價值,而其福利薪酬卻還需用人單位支付。這樣,雇用女性要比男性成本大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也必然從自身利益考慮出發,減少或拒絕招聘女性大學生。
3.工作性質決定女大學生的力有不逮
很多理工類行業工作環境較差、勞動強度較大,對于從業者的體能要求較高。比如建筑行業常需要徹夜趕工,技術人員必須在現場指導,爬上爬下;勘探行業經常需要野外作業,風餐露宿;食品衛生檢疫部門的工作人員,經常要在半夜或凌晨突襲各地的屠宰場或食品加工廠;信息技術行業的工作人員也常需要出差到各地做技術支持,經常是深夜或凌晨抵達目的地。這些對女性來說都具有相當的危險性。大量理工類行業本身工作性質的特殊性直接制約了女性在這些行業的錄用比例。
(二)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內部原因
1.生理因素無法避免
從體力及精力狀況來看,一般女性身小力薄,無法長期承擔負荷較重的工作;從勞動時間的連續性來看,女性生育哺乳期必然形成其工作的暫停期;從壽命期望值來看,女性一般較男性長壽,退休后會領取更多的退休金。[3]女性的這些生理特點無法避免,也正因此女大學生很難找到適合的工作。
2.心理素質不夠強大
學習理工科專業的女大學生屬于人數上的弱勢群體,不少女生都存在自卑、依賴、被動、敏感、情緒化等消極心理,缺乏進取精神和競爭意識,遭遇挫折便斗志全無、灰心喪氣。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組織結構趨于扁平化,更需要既有獨立人格又富有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的雇員。但有些女大學生的獨立人格意識差,缺乏開拓進取和團隊合作精神,害怕吃苦,追求安逸。而很多理工類行業恰恰工作量大、環境艱苦,因此很多企業不愿招聘女大學生。
3.專業技能仍需提升
女大學生的理解能力通常好于男性,在專業學習成績上也比男生好,但是其動手能力和實驗技能大都不如男生。而很多理工類行業,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知識,還需要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于是,在專業技能特別是動手能力方面的欠缺,成為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就業的“短板”,直接導致其與男生相比,無法更好地勝任工作。
4.綜合素質有待提升
理工科專業的女大學生在校人數很少,通常只要不犯錯誤,就不會受到關注。她們不好打扮與交際,專事學習,也很少或幾乎不參加學校一些學生組織的活動。長期在這樣的背景下培養出來的女大學生性格較內向,其對外交往、溝通能力和自我表現力遠不及同專業的男生。此外,受專業局限和知識結構的影響,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在人文歷史方面的知識有較大欠缺,這些都導致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處于劣勢。
5.求職技巧嚴重缺乏
很多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平時不關注就業政策,不了解就業信息,甚至連最起碼的就業禮儀、求職技巧都不具備。相當一部分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著裝隨意,在求職的時候連像樣的面試服裝都沒準備,更談不上妝容得體、搭配適宜了。有的在應聘時畏畏縮縮、忸忸怩怩;有的則過于隨意、無所顧忌。這與招聘單位需要的熱情、大方、端莊,自信、干練的理工科專業女性形象相去甚遠。
(一)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要不斷增強自身素質,提高就業競爭力
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增強自身素質,提高就業競爭力:一要廣泛涉獵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知識,寬厚扎實自身的專業基礎。同時,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實驗操作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要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各種社團活動,承擔社會工作,在實踐中培養社交、組織、表達、文字等方面的綜合能力。三要不斷磨煉自己的意志,增強挫折承受能力,塑造自尊、自立、自強、自信的當代女大學生形象。
(二)理工類行業用人單位要逐漸轉變招聘觀念,樹立正確用人觀
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用人單位不當的用人觀念造成的。為此,用人單位要轉變招聘觀念,克服短視行為,根據本單位的工作實際需要招聘人才,充分挖掘應聘女大學生的特長,真正做到以人為本。[4]同時,企業應當給予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足夠的重視和鍛煉機會,增強其自信心,提升成就事業的欲望,進而激發出其內在潛力和動力。
(三)國家和政府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促進就業公平化
現階段利用法律手段消除就業市場中的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就業困難現象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一方面需要在勞動法、就業保障體系等方面進行修改和完善,用法律規制勞動市場的健康發展,讓企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生育保障機制,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合理分擔生育費用,攤薄企業成本,使生育保險法律化、社會化,從根本上緩解就業壓力。此外,政府還需要在勞動力市場的監督管理中,嚴禁招聘工作中存有性別歧視的行為。[5]
(四)高校應改進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培養模式,就業指導專項化
目前,高校對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的科學引導和特殊教育還比較欠缺,人才培養的水平和質量與市場需求有所脫節,女大學生成長面臨的壓力和困境還很多。對此,高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各高校有義務在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培養過程中做出進一步的回應和努力。
1.強化對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的素質培養
這里所說的素質培養既包括專業素質,也包括個人綜合素質。學校應對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與男生一視同仁,既要求她們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為將來工作打牢基礎,同時要求她們具有寬廣的知識面,以便適應各方面的要求。另外,高校可以為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開設一些女性特色課程,培養她們獨特的能力。
2.重視對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的職業教育
高校除了在畢業前夕對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進行專項就業指導外,還應重視對她們的職業教育。首先,指導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在大學一年級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客觀地分析自己的職業方向和職業專長,理性制定職業發展方向,包括未來就業領域和職業;其次,應對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進行就業心理教育:幫助她們避免在就業遭受挫折時負面情緒膨脹,產生心理焦慮癥;要學會對心理健康問題積極面對,及時調適,這些都是幫助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順利適應社會環境的技能與方法。
3.加強對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的就業指導
當前,高校應把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的就業工作作為畢業生工作的一個難點來抓。高校應對已獲得良好就業的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情況進行跟蹤調查,掌握情況。對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就業工作做得好的單位和工作人員要給予表彰和獎勵;要多向社會宣傳國家有關女生就業的有關法律規范,多和社會、家庭聯系,創造一個良好的理工科專業女生就業大環境。[6]此外,高校還應對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的服飾著裝、化妝搭配、就業禮儀等進行培訓,提高其求職技巧。
在生源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就業工作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高校的報考率。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的就業管理工作亟待改善和加強。對此,社會、企業、學校和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自身都應進行必要的努力,開創一個真正公平有效的就業局面。
[1]王澤兵.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野下大學生公平就業環境的構建[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49-53.
[2]李海燕,張學雷.論女大學生就業中的性別歧視[J].商業現代化,2006,(24):174-175.
[3]屈朝霞,夏瓏.大學生就業弱勢群體的困境剖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0,(3):169-172.
[4]張金華.試論和諧理念下的高校畢業生弱勢群體就業工作[J].教育與職業,2008,(20):156-158.
[5]張亞強.女大學畢業生就業歧視現象分析[J].理論導刊,2008,(07):83-85.
[6]古巖,谷延霞,劉寶國.理工科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4,(10):48-49.
(責任編輯:閆麗君)
本文為2011年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創業課題項目《理工科專業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項目編號:JYB2011031)的研究成果。
G 647.38
A
1008—6153(2013)03—0131—03
2013-03-25
趙瑋瑋(1982-),女,河南新密人,碩士,河南工業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團委書記,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