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波
(山東管理學院,山東濟南250100)
高職專業英語教學的改革實踐研究
李桂波
(山東管理學院,山東濟南250100)
高職專業英語教學效果一直不夠理想,專業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要調整通用英語和專業英語的課時分配,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加強閱讀和寫作訓練,提高學生課外參與度;還要探索和改革考核評價方式。通過全面的改革,不斷提高高職專業英語教學的效果。
ESP;專業英語;教學改革
根據Hutchinson&W aters(1987)的看法,外語教學可以劃分為GE(General English)通用英語或基礎英語和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專門用途英語兩大類。ESP課程有著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交際需要,而傳統的EGP則僅僅把英語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來教。Stevens(1988)較為詳盡的提到了ESP的四個根本特點:1)課程設置必須滿足學習者的特別要求,2)課程必須在內容上與某些特定學科、職業以及活動有關,3)教學重點應該放在使詞匯、語法、篇章結構與那些特定的活動相適應的語言運用上,4)必須與EGP有鮮明的對照。ESP在國內的推廣是在20世紀70年代,最初版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1999)就把大學英語教學分成了基礎階段和專業閱讀階段,以保持英語學習的連續性為原則,要求在基礎英語課程結束后,繼續為學生開設3個學期的專業英語閱讀課,并建議在第八學期還可繼續安排專業英語文獻閱讀,專業英語資料翻譯,英文摘要寫作等。
目前,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就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學生英語水平相對較低,基礎較差,并且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效率低;同時部分學生對專業英語課程認識不足,專業英語學時較少,學生從思想上和態度上不重視。專業英語中詞匯具有專業含義,語言中的一些復雜用法給學生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礙。為了更好的推動我校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我們自2011級開始,選取了國際商務專業、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學生進行改革,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這兩個專業的學生開設4個學期的基礎英語課,現將這4個學期的基礎英語課改為2+2,即開設2個學期的大學英語課,后續開設2個學期的專業英語課,縮減基礎英語的課時,增加專業英語的課時。前2個學期加強基礎英語的學習,后2個學期開設貼近學生專業的國際商務專業英語和報關專業英語,提升學生的學習意愿,幫助培養其專業學習所需的語言能力,為學生未來進入職場做好準備。
第一,走進企業,了解專業英語需求狀況,優化整合教學內容。高職人才培養以能力培養為基礎,以職業為導向,因此,專業教師走進企業進行調研,了解畢業生所從事崗位所需的專業核心能力,明確學生的典型工作任務,結合國際商務專業和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編寫了更為實用的國際商務專業英語教材和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英語教材,根據典型工作任務,轉換成不同的學習領域,設計學習情境,每個學習情境都包含一個項目。同時鑒于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在每個項目中增加一部分基礎英語的內容,包括專業詞匯、語法知識、翻譯練習、應用寫作等。
第二,以任務為驅動,改革教學模式。專業英語的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以“閱讀+翻譯”為主的課堂講授模式,但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的效果不理想,學生始終處于被動聽講狀態,缺少主動性。因此,我們采取以學習情景的項目為驅動,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現場模擬教學法,以情境項目驅動教學,把學習的專業英語學習放到仿真環境或者實際工作場所中,比如:在講到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英語中的Air Freight時,直接將空運單的實務拿到課堂上,在教師講解基礎操作后,學生現場練習操作練習,強化知識的學習和運用。由于這種方法是將專業詞匯和專業文章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并使學生融入到學習情景中,直觀生動,理解深刻準確,便于記憶,效果好。
第三,重視實用性,強調應用性,加強速讀和寫作訓練。專業英語教學的基本目標就是讓學生能夠熟練閱讀原版專業文獻。在教學中,要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目標,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應用為目的”的原則,進行教學的安排。筆者根據教材里不同的學習情景設置,在課堂開始,提供學生一段相關的背景材料,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閱讀,并簡述其含義,再由教師提出若干設計好的線索問題給學生,通過這些問題,學生可以自測閱讀的準確性。通過這種快速閱讀法,對學生進行了目的性很強的速讀訓練。目前由于受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導向的影響,大學英語教學重視英語聽說能力的練習,而忽視了閱讀寫作能力的訓練,而通過對畢業生的走訪調查我們發現,在使用專業英語的過程中,更多的需要學生進行讀寫譯的內容,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盡量通過啟發式的方法進行授課,實現“教”與“學”的互換,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始終處于學習情景當中,強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第四,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合理安排作業形式,提高學生課外的參與度。比如:讓學生自行收集一些專業英文的資料和圖片,翻譯成文;教師選取和課程有關聯的資料作為閱讀和翻譯任務;教師還可以根據授課內容并結合國際商務和報關專業的發展狀況,設計幾個討論專題,由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整理進行咨詢和選題,查閱相關的英文文獻,形成書面報告;此外,在作業的批改和及時收取上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建立學習網站和學習微博,或者建立QQ交流群,網上接收和發送作業,還可以和學生在線英文交流。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自己查閱英文資料的能力,還可以同時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課外作業的安排,不僅可以督促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可以做到專業知識的延伸和拓展,擴充學生專業知識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第五,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改革考核方式。在高職課程體系中,專業英語一般為考查課,學時少,傳統的考核方式是期末筆試,學生多數認為老師對考查課要求不高,存在僥幸心理,認為專業英語容易及格,這樣學生感覺不到學習的壓力和動力,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同時期末筆試占絕對權重的這種做法也不能反映出學生的綜合專業英語水平,應采取有效的考核方式,來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主動學習。通過不斷改革探索,逐步完善了多元化過程性教學評價制度,實現校內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突出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具體課程考核方式:專業課程教學評價以考核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目的,考核方式包括案例分析、課程論文、面試、階段測驗等,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形成性考核占50%(課堂表現占10%,項目作業20%、網上作業占10%,教學實踐占10%,出勤占10%);期末終結性考試成績占50%。最后考試內容的選取一定要結合實際,可以選擇近期專業英文期刊的難度適中的文章或者英語操作應用單證,允許學生自備工具書,這樣更接近以后的實際工作情況,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根據文章內容用英語回答問題、寫出英文摘要、翻譯指定段落等。這種方法更能綜合檢驗出學生的閱讀質量和翻譯水平。另外,通過這種全方位的考核方式讓學生意識到必須認真對待每次課、每次作業才能取得好成績,進而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也突出了高職教育中突出素質培養的特征。
[1]大學英語教學大綱[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蔡基剛.中國臺灣地區大學ESP教學對大陸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6):26-30.
[3]王蓓蕾.同濟大學ESP教學情況調查[J].外語界,2004,(1):35-42.
[4]羅娜.制約我國ESP教學的主要因素及其對策[J].山東外語教學,2006,(1):56-59.
[5]程世祿,張國揚.ESP教學的理論和實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4):51-54.
(責任編輯:馬銀華)
本文系教育部2011年高職高專英語教指委課題“以行業需求為導向的高職行業英語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 GZGZ7611-301)階段性成果。
H319
A
1008—6153(2013)04—0155—02
2013-06-20
李桂波(1980-),男,山東臨沂人,文學碩士,山東管理學院人文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