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的學習是一種由外在的知識觀念轉化為其內部的精神財富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教學中的重中之重。教師應從小學語文課堂的特點出發,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從創設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學會質疑、促進師生合作交流、注重知識能力遷移四個方面,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自主學習;小學語文;學習情境
葉圣陶先生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因此,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有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閱讀教學新方法。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習得的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感悟來獲得語文素養,這一過程是教師無法替代的,也絕不是教師通過講授就能達到的。所以,語文課堂上的每個環節必須用心設計,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導入,創設自主學習情境
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認為:“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創造促進經驗學習的課堂氣氛。”為此,教師需要有真誠的感情,表現出溫暖和關愛。課堂和諧融洽,學生才會有興趣主動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善于引導,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在40分鐘的時間里自始至終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如果在學習每一篇課文之前,教師能夠精心創設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比如提出與課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用生動活潑的方式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就能很好地引起學生的興趣與思考,激發求知欲,使學生更主動地進入自主探索學習中。
如李吉林老師教學《桂林山水》時是這樣導入的:“如果有人來到我們家鄉,問我們有哪些風景優美的地方?你準備怎么介紹?”此話一出,學生開始回想家鄉的美景。當學生簡單介紹家鄉后,李老師接著說:“美麗的家鄉僅是我們祖國秀麗河山的一角。在祖國的大地上有許多名山大川。你們去過哪些名山大川?你們去過桂林嗎?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們想去游覽一番嗎?那現在就讓我們做一次假想旅行。我們坐上飛機,很快就到了桂林,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美麗的圖畫。”繼而,圖片一出,學生都驚嘆,可見桂林的美已經打動學生了。接著老師又說:“現在,請有預習的同學來給大家當導游,簡單介紹一下你了解的桂林山水。”而后,一些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有些自己覺得預習還不到位的學生,也趕緊翻開書來瞄上幾眼。可想而知,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已經被調動起來了。
二、初讀,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巴甫洛夫說:“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創新的前提,是探究的動力。”人類的文化成果是依靠主動參與獲取,并得以內化的。有疑問,才有學習的內驅力。人類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由于要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而引發的。
那么,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呢?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如果在教學中自主地選擇和確定學習的方向和目標,自己提出問題,自己發現和選擇學習材料,并親身體驗到學習的結果,這將收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可見,質疑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最初源泉,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形式、一種表現。課堂上要讓學生思,必先教其有疑。在學生初讀課文階段適當放手,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難點,教師再對這些問題進行歸納,這無疑是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培養。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在學生初讀課文后說:“讀書貴在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疑則無進。你想‘有疑’‘有進’嗎?那就仔仔細細地到課文中去找問題、找困惑、找答案吧。但是要注意兩點:第一,你找的問題必須真實。第二,不提那些一看書,馬上就知道答案的膚淺問題,這類問題沒有研究思考的價值,我們不提。”經過王老師提醒,學生們開始提問題了:“為什么在‘地球’前面加上‘只有’和‘一個’?”“為什么前面說‘太可愛’,后面又說‘太容易破碎’了?”“為什么稱地球是‘母親’,是‘搖籃’”……接著老師說:“好,這些問題都提得很好。現在選擇一個你最感興趣,自認為最有價值的問題來探究。”可見,在王老師的引導鼓勵下,學生的質疑能力得到了培養,進而激勵了學生的自主探索學習。
三、研讀,促進師生合作交流
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自主建構,不論是結果或過程,對他人都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資源,學生的經驗生成和文化建構就是在這種豐厚的人際滋養中實現的。當每一個學生都是教師同時又是學生的時候,他們的生命力就彰顯出來。在新課改中,教師應努力做到學生會的不講,經討論會的也不講,否則會導致學生容易走神或精神渙散,失去興趣。
小組合作學習是充分開發學生自身資源的重要形式。在研讀課文時,教師要敢于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分工合作,走進文本,通過自己和伙伴的努力來探索文本中的深意。教師應深入各組,參與討論,并進行必要的啟示和點撥,善于捕捉來自學生思維的靈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時機地將其延伸為自主思維過程,拓展為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拓展,注重知識能力遷移
華盛頓圖書館有一條標語: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是教學的目的。當學生學完課文后,教師應適當拓展,為學生提供發散型訓練,創造性地解決課內課外學習和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當然,拓展時必須體現兩個“為本”:探究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的表演;拓展必須基于學生對文本的充分感知,合理地進行課外延伸和補充。適度地拓展,能讓學習主體獲得激發潛能、啟迪思維、熏陶情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最好地提升。
如教授《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當研讀完課文,筆者對學生說:“志當存高遠,周恩來小小年紀,就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抱負。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面對祖國還只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經濟、技術還不夠發達,我們能夠為祖國做些什么呢?大家一起來想一想吧……”然后課件出示:我也要好好想想“為什么而讀書”這個問題。讓學生寫在發下去的彩紙上,并告訴學生課后準備貼在班級,進行展示。學生寫好后,讓他們上臺交流,有的說:“我要為祖國的未來而讀書,因為祖國如果不強大,我們的生活就會不如意。”有的說:“我要為中國人而讀書,因為我們是中國人,要團結,互相幫助,這樣才不會被外國人瞧不起……”通過讓學生寫一寫“我為什么而讀書”,使讀與寫結合,樹立為祖國而讀書的偉大理想,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遷移,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最好體現。
“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自奮其力,自致其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學習的本質,而在學校教育的諸多學科中,語文是最適合自主性學習的。語文學習通過自學成才的成功人士比例也明顯要高于其他任何學科。小學語文教師更應充分利用這個優勢,從“前臺”退隱到“導演”“策劃”的角色地位,在語文課堂中,創設各種學習情境,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喚醒學生潛能,放飛學生自主學習的翅膀。
參考文獻
[1]楊九俊.小學語文課堂診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40-54.
[2]李吉林.李吉林與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23-224.
[3]肖俊宇.教海泛舟[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207.
[4]余映潮.研讀課文是教材處理的關鍵[J].福建教育,2009,(12):27-28.
[5]周文.《伯牙絕弦》教學談[J].小學語文教學,2007,(304):4-47.
[6] 于永正.于永正語文教學實錄薈萃[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547-558.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