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應充分重視《語文讀本》的作用,給讀本以應有的地位,使讀本真正能夠填缺補漏甚至錦上添花,通過與課本的對比閱讀學習,拓展加強讀本教學功能,從而激發學生閱讀熱情。
【關鍵詞】讀本;熱情;功能
語文教學應充分重視《語文讀本》的作用,把《語文讀本》當作語文課本之外學生學好語文的第一選擇。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足見大量的閱讀是學好語文的有效方法。古今中外的作家、學者無不是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自己的寫作的,雖然教師不可能要求中小學生也像作家、學者那樣,但增加閱讀量、擴大視野無疑是學生學好語文的一個重要因素。人類文明源遠流長,優秀作品數以萬計,如何在并不充裕的課余時間里增加自己的閱讀量,對學生而言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語文讀本》給學生提供了增加閱讀量、培養閱讀興趣的載體,而教師利用這個載體避免了對閱讀內容的大海撈針似的找尋,節省了時間、精力,減輕了工作負擔,同時便于統一指導與檢查,閱讀的內容又能和教學內容相輔相成同步進行。
一、正名:重視《語文讀本》之地位
“名不正則言不順。”在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意識里,語文課本才是“教材”,《語文讀本》不過是課外閱讀的“資料”,不能與“課本”相提并論,因此,給《語文讀本》以應有的“名分”就顯得很重要。要跟學生說明語文課本和《語文讀本》都屬于“教材”,語文課本的有些篇章根據學生實際可以粗講,而《語文讀本》的一些篇章根據教學需要則須精講;《語文讀本》里一些精美的篇章最好能夠背誦,特別是一些名家名篇,它們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大有裨益。
二、補缺:彌補語文課本之缺憾
語文課本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在文章的選取上難以周全。如學習某一種類型的文章,限于篇幅,在一冊里只能選用一兩篇,學生就只能通過學習這一兩篇選文對這類文體作個概略的了解,而不能較全面地深入學習;有些長文節選內容較少,雖然可以引導學生由局部感知整體,但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做到這一點,有時反如管中窺豹、霧里看花,無法把握文章意旨;有時閱讀一個作家的一篇文章并不能較為系統地了解他的思想主張,若能補充一些相關材料就能彌補這個不足……諸如此類的種種缺憾,《語文讀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缺補漏甚至錦上添花。
如七年級上冊課本第六單元有一篇神話體裁的課文《女媧造人》,極富想象力的神話故事對七年級的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學生閱讀興致很高,這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語文讀本》內容,讓他們閱讀讀本上《五丁開山》《顓頊絕地天通》這兩篇神話故事,使他們對神話故事這種文學體裁有更全面的了解,加強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
三、比照:“兩本”選文對比閱讀學習
比較是一種重要的思維學習方法,有比較才有鑒別,教學同樣需要比較。讀本內容與課本內容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的還正好形成對照,教學時把有共同點的兩篇文章放在一起對比學習,老師加以適當的點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七年級下冊課本選文《鄧稼先》,是寫科學家生動感人事跡的,可以和《語文讀本》中的選文《殷殷飛天情》對照閱讀。兩篇選文都是寫對社會對國家做出了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筆觸均飽含深情。教學時把閱讀的視角定位在情感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確定要點,可以很好地開發《語文讀本》的價值,同時又可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寫法上的比較更有意義:兩文都采用小標題的方式;語言運用上,《鄧稼先》一文很有特色,句式多變,有時句式十分整齊,有時長句與短句交錯使用,句式的運用完全服從于表現感情的需要;《殷殷飛天情》一文則語言平實,多用人物對話來推進行文。
這種比較閱讀,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對學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大有助益。
四、延伸:拓展加強讀本教學功能
一種體裁在課本里學好了,再在讀本里反復強化,錘煉對這種文體基本特點的認識,很有必要。
如學童話,在七年級課本里學習了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丑小鴨》,基本了解了童話作品是想象極為豐富的作品,基本把握了童話文體特點后,再課外學習《語文讀本》里《皮皮魯遇險記》《公審謀殺案》《傻瓜的天堂》,比較作者怎樣運用想象,怎樣運用心理、動作、對話描寫,怎樣根據主旨推進故事情節等等,以此深化學生的認識。
語文學習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授予學生某種知識,而是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培養自身的人文素養,教師應結合《語文讀本》著重培養學生由此延伸出的閱讀、求知、生活、體驗的興趣,一如讀本里每個主題單元的題首語:閱讀增長智慧,閱讀滋養心靈,閱讀改變人生。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