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從事語文教學,備課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該從抓住切入、扣住核心、把握點撥、反思回顧等幾個細節方面,做好備課方案,這對提高青年教師處理教材和課堂的能力,大有裨益。
【關鍵詞】備課;切入;核心;點撥;反思
新教師從事語文教學,總會出現種種問題,這些問題概括起來,表現為四個方面:一是“講得多”,教師整節課45分鐘,強勢出擊,甚至下課還拖堂,從頭到尾,滔滔不絕,繁而多;二是“講得死”,教師一本教材加上一本教參再加上一個網上下載的課件,課堂三件套就具備了,教師便按照教參進行完整的復制,照本宣科;三是“講得少”,課堂內容常常不用45分鐘就講完了,每節課的時間總有富余;四是“講得亂”,課堂上總會出現例外,學生一個提問,就能把原有的計劃打亂,東拉西扯,不知道該怎么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備課。
一、抓住切入
一堂課從何處講起很關鍵,好的切入可使課堂結構緊湊,條理清晰,學生在循序漸進中,逐步提高。就課文而言,筆者總結了以下幾種教材切入法:
1.標題切入
循著標題,抓住文章主要內容,不落窠臼。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圍繞“赤壁懷古”四字,可從何處寫赤壁,何處在懷古切入課文。
2.文眼切入
根據文眼設計問題,處理教材。如《項脊軒志》中“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系文眼,由此句切入教材,課文脈絡一下清楚。如《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系文眼,循此句,設計“為何不寧靜”“不寧靜怎么辦”“最后結果怎么樣”等問題。
二、扣住核心
一節課的核心點,就是教學目標。教學行為是有目的的行為,課堂要教什么,要到達什么效果,怎么教,這些在備課時必須了然于心,不可照著教參或是優秀教學設計,生搬硬套,人云亦云。設計教學目標,須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1.學情原則
教學目標的設定應始終結合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實際情況而設計,過高的估計和照搬照用優秀教學設計,會讓學生無所適從。不同層級的班級要有不同目標,切忌一把尺子量人。
2.班情原則
同一層級班級,是具有不同的班級性格的,有的班級活躍,有的班級沉穩。設計教學目標應結合班級總體性格來確定。
3.師情原則
教師設計教學目標,要結合學生的情況外,還應結合自身的情況。教師因不同的氣質,具有的優勢不同,制定教學目標或設計活動,應是讓自己能做到。曾見到有教師設計《再別康橋》的目標之一是通過指導學生反復誦讀來體會作者情感。粗略一看,沒有問題,但這個教師本身朗讀功底不強,對學生的朗讀無法做到有效指導,以致于一篇文章在教師“范”讀、學生個人讀、學生齊讀等不同形式朗讀后,學生依舊無法體會文章情感。
4.一課一得原則
教師在每節課都應有一個意識,即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一個心得,片面地追求數量沒有意義,應集中力量解決一個核心問題。高中三年近千節課,能夠讓學生每一課有一得,這教學效率是很高的。多講不如精講。
三、把握點撥
教師要實現教學目標,必然要設計教學活動,我們可以預設教學活動的過程及目的,但無法預計實際效果。為此,在備課時教師要對設計的教學活動中的可能出現的難處、混亂處進行預設。在學生可能出現的沖突、混亂、驚奇的地方,預設一個點撥。這種預設不是為了實施,而是為了適時地抓住課堂教學的契機,延伸拓展課堂。這課堂教學的機智處,教師備課時應充分重視。
四、反思回顧
一堂課的備課的時間,不是只有課前與課上,還應包括課后。完整的一節課應該是從“設計—教學—設計”的過程,每節課的課后,是教學設計的再加工過程,也是二次備課的過程。教師要養成課后反思的習慣,失敗是成功之母,不斷地總結課堂教學的實時體會,記錄課堂教學中一處點金之筆,一處妙語佳句,一個失敗的點撥,一個錯誤的分析,都對教師的成長大有裨益。教師在反思中,除總結得失外,還應寫下整改措施。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