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階段的作文教學中,應特別注重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設法調動學生觀察生活,要把重點放在學會觀察思考、學會“采擷”和善于發現的能力培養上,使之學會生活,學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對身邊的事、眼前的景、熟悉的人和物能隨時留心,認真觀察,這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作文教學;觀察;采蜜
蜜蜂釀造蜂蜜,首先要在百花叢中采集無數花蜜。同樣,學生要寫出充實、優美的作文,也應該像勤奮的小蜜蜂那樣,從多彩的生活中采集豐富的“花蜜”。作文是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反映,也是學生語言積累、生活積累、思想積累的結晶。不少初中生在作文時“提筆萬重難”,覺得無事可寫,無話可說。原因何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也!因為平時對周圍的事物熟視無睹,不留心觀察和“采蜜”,怎不文思枯竭?語文教師可以從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中感悟到:要明確寫什么和如何寫,就要把學生引出教室,讓學生置身于大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懷抱之中,從豐富的生活中去觀察、體驗和擷取作文的“蜜”,使學生通過對身邊事物的反復觀察、體驗而獲得實感,產生實情,說出實話,寫出實語。如何指導學生觀察生活,采集高質量的“蜜”,是寫好作文的根本前提。
一、指導學生觀察,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教師既是“導演”,又是“導航”和“導游”;學生則是“演員”和“旅行者”。教師要把真正的作文的“舞臺”和生活的“旅程”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收集“花粉”,并憑借自己的慧眼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用心去品味生活中最香、最甜、最濃的“蜜”。
二、指導學生觀察,應從培養興趣入手
培養興趣是手段,培養能力是目的。因為興趣是學生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成功的源泉。只有激發了興趣,才能使學生對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象、活生生的人物、離奇古怪的事情這些四季不同的“花粉”產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才能激發學生潛在的內驅力和作文的熱望。
三、指導學生觀察,要注意觀察方法的指導,觀察能力的培養和觀察習慣的養成
呂叔湘說:“教學、教學,就是 ‘教’學生‘學’。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這樣,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觀察方法的指導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一是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可由遠及近、由景到人;可從整體到局部,從部分到集體;可由上到下、由下至上……二是觀察要細致、具體。常言道:“看花容易繡花難。”如果是“走馬觀花”的觀察,效果肯定不佳,要讓學生把觀察與思考、觀察與聯想結合起來,且能觸景生情,展開豐富的想象和幻想。三是要抓住事物的特點。四是要注意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此外,觀察要持之以恒,要使學生懂得:只有長期觀察,不斷“采蜜”,才能把生活與作文結合起來。
四、指導觀察既要靈活多樣,角度變化,又要根據教學內容因勢利導
對靜態事物的觀察,應著重看其形狀、大小、顏色、重量以及數量、價值、作用等,可從整體——部分——整體或先外后里、從上到下、由遠及近、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抓住事物特征來觀察;對動態物的觀察,應注意聲音、動作、時間及其各種變化;對人物的觀察,要動靜結合,可從該人物的外貌、衣著、動作、語言、神態、年紀、性格等方面抓住其特征進行觀察。
五、指導學生觀察時,還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多種感官的作用
可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舌頭嘗;有的還要用手去摸,用口去問,用筆去記,動腦筋想。只有隨時調動各種感官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有具體生動的內容,要達到這一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勤于“采蜜”。“太陽每天都是新的”,作文也要不斷創新。要杜絕作文中的陳詞濫調,摒棄“陳芝麻,爛谷子”,就要培養學生盡早養成“六勤”的觀察習慣:一要眼勤——多看,二要耳勤——多聽,三要嘴勤——多問,四要腿勤——多動,五要腦勤——多想,六要手勤——多記多寫。只有勤于采集,才能使作文倉庫里的“蜜”始終保持新鮮。
觀察是為了“采蜜”,“采蜜”是為了“釀蜜”。在“采”的基礎上,教師再向學生傳授“釀”法,學生就可以“釀”出甜美的“蜜”。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以觀察為突破口,在作文教學中,有目的、有步驟地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觀察思維和“采蜜釀蜜”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感受去說、去寫,學生才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事可寫,寫出來的文章才真實感人。所以,只有重視指導學生多角度觀察,教會學生“采集花蜜”,才能使學生“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達”,才能大面積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也才能體現創新寫作教學的真正內涵。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