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君子”與“小人”是一對相互對立的范疇,孔子從道德修養、政治理想、人格理想、義利觀和行為觀等方面區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重義輕利是君子的主要特征,重利輕義是小人的主要特征。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修養。
[關鍵詞]孔子;君子;道德;義利觀;現實意義
《論語》中的孔子是一個思想深沉、舉止從容、循循善誘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的形象。這部經典記載著他的深刻思想,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值得中國人民好好繼承。要讀懂這部書,就必須深入研究,去分辨,弄清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
一、孔子學說的“君子”概念
“質勝于文則野,文勝于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也。”(《論語·雍也》)孔子這番話首先描繪出君子的形象:第一不能太本質化,那樣太粗野,不符合禮的要求;第二不能太重視儀表,那樣又太浮夸。只有內在與外在達到和諧統一時,才能成為君子。這一點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平時多注意就成了。可下面的要求就高起來了。
“君子無所爭。”(《論語·八佾》)無所爭也就罷了,君子還必須看得清時勢,分得清利害: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孔子這里說的義,不是黑社會那種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義,而是他所說的道,也就是仁。君子看重仁而小人看重利。君子挺偉大的,是吧?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孔子認為君子什么事都會自己解決,不用去求人,這很明顯帶有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自給自足痕跡,這是一種落后、保守、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愚昧觀念。大家還可以試想一下:小人總向別人求助,那么別人也自然會想到向他求助,這樣一種互幫互助的風氣是多么需要大力提倡的啊。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和諧,同是贊同,這是說君子追求和諧而不阿附,小人阿附而不求和諧。孔子認為君子是比較有骨氣的部下,而小人比較適合去當兵,服從為軍人的天職嘛。
二、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孔學又被稱為仁學
一般儒學研究者都以為,仁之核心體現在下面這句話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一種克己的功夫,也就是內修的功夫,所以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孔子的仁是本體的愛,這種愛的體現就是孟子所說的“仁者愛人”。
勇不是指孔武有力,不是不怕死的勇敢,而是指見義而為的勇氣。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如果一個人有勇無義,那么他必然是一個莽夫,有道德修養的莽夫會給社會帶來混亂,無道德修養的莽夫會以盜為生,為害社會。這是孔子在回答他的學生子路的問題時說的:“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按照儒家的理解,義與利相對,利是指個人的事,相反,義就是指眾人的事,或者說是對眾人有利的事,所謂“義者宜也”。所以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而義是需要學習才能了解的,因此好勇必須好學,因為“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
顯然,三達德中,仁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修養。智和勇既是達到仁的手段,又必須依賴于仁方可正確運用。這一點,無須筆者多說,孔子已經說得很清楚。他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又說:“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關于三達德的話中,還有三個重要的詞:不憂、不惑、不懼。孔子所說的不憂不懼,實在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的內心修為,這種內心修為令他達到這樣的境界:仰觀于天,俯察于地,皆無愧于心。這就是不憂不懼。儒家并不提倡獨善其身的個人修養。既然如此,孔子強調君子仁、智、勇的內修功夫是為了什么呢?關于這一點,在孔子與學生子路的對答中即能了然。“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子路問何為君子?孔子答以嚴謹的態度內修。子路再問就是這樣嗎?孔子再答內修的目的是為了“安人”。子路又問就是這樣嗎?孔子又答內修的目的是為了“安百姓”。
孔子的君子觀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礎與核心。在今日中國,了解孔子的君子觀,提倡儒家的君子人格,對于社會道德的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任何一種道德,除去政治因素外,都必然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基礎之上。現代中國要想建立自己成型、有序的道德倫理,必須在中國固有文化傳統中尋找自身的人文精神,這其中,君子人格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