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是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將教育融入生活,更好地展現生活教育的魅力需要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要多選擇生活化的內容;二要營造生活化的學習環境;三要在教學原則中感受生活教育;四要善用教材,延伸課堂。
[關鍵詞]生活教育;語文;課堂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的觀點,他認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我們的教學不能脫離生活。所謂生活教育,即是在生活中教育,將教育融入生活。
一、多選擇生活化的內容
要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更好地感受生活教育的魅力,一定要讓學生處在一個熟悉的、生活化的氛圍中。努力在生活中挖掘一些教育資源,貼切學生的實際需要,適合學生的實際發展。
在設計學習活動時,我們要盡可能地去選擇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和他們所熟知的。這樣,便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受“生活”的魅力。
二、營造生活化的學習環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進行教育,創設生活化的環境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學中,大多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一個離其認知世界遙遠的知識時總是很吃力,學生們也總是似懂非懂。
于是,設計時,我們就得考慮到這一方面,再針對孩子們的特點,給他們創設一種類似的生活情境,在這種“生活”中走進課堂,投入到學習中去。針對低年段學生善于想象的特點,創設或回憶生活情境,將學生帶入課堂學習當中。
例如,《雨點》這首兒童詩,篇幅短小精悍,極富童趣。分別寫了雨點落進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以及在里面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的不同姿態。這首兒童詩看上去似乎很簡單,但要讓孩子們能在腦海里感受到這些不同的姿態,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畢竟低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較低,生活經歷少,他們只善于理解比較直觀形象的詞語。“池塘”是他們熟知的,而“小溪”“江河”“海洋”他們大多只是聽說過或者在電視上見過,而沒有親身去體驗過。這時,生活化的情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只有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才能更好地來理解詞語,從而理解其不同姿態。所以,教師可設計一項活動環節,讓學生們在組內去想一想,說一說: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睡覺、散步、奔跑、跳躍,有什么感覺?并演一演。通過這種方法,教師嘗試著營造生活中的各種情境,使學生有了切身的生活體驗作鋪墊,學習成為一種快樂。
三、在教學原則中感受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所謂教學生學,一方面是教師的引導,另一方面是學生的學習。教師教給學生的應該是學習的方法,讓孩子懂得學習的方法,從而自己會學、能學。
教師要以“活動單”為媒介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合作學習,實現教學目標,通過“活動”來促進學生發展。在課堂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點撥啟迪、評價提升等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活動”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做”出來的,學習的實質是學生在“做”的過程中進行經驗重組的活動。活動單導學的教學原則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其中“以教導學”說的就是我們教學的關鍵不是教知識,而是教思想、教方法。
四、善用教材,延伸課堂,走向生活
教師要運用教材,深入地去研讀,要把它看成是一種有待于師生共同開發、構建的學習資源。生活就是一個龐大的知識寶庫。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進行語文學習。我們要把教材和生活靈活地結合在一起,去開發教材中的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讓我們的語文學習生活化。
在一年級上冊中,有一首辨別方向的兒歌。兒歌背熟不難,但真正學會辨別方向,利用兒歌辨別方向,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做得很好。在讀背兒歌、認識方向時,教師可讓學生去切身實踐,站一站、指一指,以此來區分“傍晚”和“早晨”利用太陽如何來認識方向。在此基礎上,還可讓學生結合平時課外閱讀,想象大自然中還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針,又是怎么指引方向的。這一拓展,將知識延伸到了學生的生活中,有了與他們所感興趣的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學習過程便變得輕松。
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教育離不開生活,課堂更離不開生活。只有讓我們的課堂更富有生活味兒,我們的教育才能更成功,學生才能更快樂地學習、生活。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