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盡可能充分地把化學教學建立在身邊化學的基礎上”是中學化學教學改革的一個共同趨勢,也是化學新課改后的一個重要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利用生活常識和化學故事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訓練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化學;教學;生活
課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利用生活常識和化學故事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訓練學生的創造力和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要使生活生產實際與化學知識結合運用能達到好的效果,還要教師掌握好“度”;要教師拓展化學教學的知識面,關注與課本知識有關的生產、生活、科技及社會熱點問題,等等。
一、利用生活常識和有趣的故事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
引課是課堂教學中重要的一環,好的導入方法,有較強的思維啟發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凝聚學生的注意力。新課開始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列舉生活中常見而學生又無法解釋的現象,讓學生在產生興趣的同時接受新知識。
二、利用熱點問題聯系生活實際,突破重點難點
在信息十分發達的今天,教師不能只把眼光放在教科書上,應充分利用社會的豐富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農科站、高等學校等科研機構等,是非常重要的課程資源。還應該注意收集網絡、報紙、電視等各種媒體上反映的化學相關的信息資料,在篩選的基礎上提供給學生,或及時將它們利用在平時教學中。如在化學教學中,常常有一些知識難點不能用演示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而當口頭講授顯得蒼白無力,達不到很好的效果時,教師可利用平時生活中積累的生活素材來幫助突破難點。如教學“爆炸極限”知識時,可以利用一條“煤氣爆炸毀掉一套房”的新聞幫助學生理解可燃氣體爆炸的三個條件:與氧氣接觸,達到爆炸極限,在有限的空間里發生燃燒。在講授“石墨的導電性”時,可舉出美國轟炸南聯盟這個問題,告訴學生美軍為了破壞南聯盟的電廠和電力設備,曾經使用過石墨炸彈,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石墨的導電性。
三、創設問題情境,訓練思維的開放性和創造性
生活離不開化學,化學源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可設置一些與生活實際有關的開放性題目,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如在復習“物質的鑒別”時,可設置一個這樣的題目:教師先復習食鹽和純堿通常的鑒別方法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利用家庭中的條件,你有哪些方法鑒別兩種白色粉末——食鹽和純堿。學生剛開始只會從酸的性質想到用滴加食用醋看有無氣體放出的方法來鑒別,這是常見的思維定勢。這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從這兩種粉末的性質(味覺、觸覺)以及用途等方面進行討論,學生的思維被教師撥動,他們就會活躍起來,大膽自由想象,就會想到很多鑒別方法。如:口嘗,是否有咸味;洗滌油碗,是否去污;加入面團蒸饅頭,是否變得疏松多孔;放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是否容易潮解等。這些開放性的題目,不但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將化學知識運用在生活中,而且可以使學生懂得物質鑒別并不是一個很“神圣”的問題,實際就是生活中的普通問題。通過提問和討論,開闊學生的眼界,啟發學生的心智,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創造性。
四、營造探究氛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而讓學生運用已有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通過實驗研究解決與日常生活有密切關系的課題,不僅是活動課的內容,也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如學習“二氧化碳性質”時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等等。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生成氧氣,進行呼吸作用時生成二氧化碳,為了驗證這個作用,可以讓學生利用簡單的儀器設計一個研究性實驗。取一個廣口瓶或罐頭瓶,瓶里放一棵小花或一簇小草,瓶口用帶導管的單孔膠塞塞好,將導管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把這套裝置放在黑暗處,一晝夜以后,可以看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根據這個實驗的結論,學生會總結出有人睡覺的房間內,夜晚不能擺放花卉的道理。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