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減小學生間的成績差異,提高學生的成績,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分層遞進教學”。在實施“分層遞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研究目標,遵循規則,熟悉操作方法和過程。
[關鍵詞]素質教育;分層教學原則;操作過程
一、研究的目標
學生在學習興趣和學業水平方面存在差異,這是客觀存在的。面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實施“分層遞進教學”,克服學生物理學業水平分化,使得所有學生在學習物理時都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實施“分層遞進教學”時,通過改變教學方法,使教學質量得到大面積提高,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提高,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二、分層遞進教法遵循的原則
1.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2.教學目標為中心的原則;3.因材施教的原則;4.直觀性原則;5.及時反饋,矯正的原則;6.靈活多樣化原則。
三、實驗方法及其操作過程
在所任教的年級中抽取兩個班級作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班按實驗設計要求進行教學,對照班按傳統教法進行教學。
1.進行起始測試,將學生分層分組
根據學生成績、學習能力、智力因素進行測試,在掌握學生各方面情況的基礎上,把學生分成高、中、低三個層次,然后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合理搭配,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7-8 人為一組),按“中高低中”形編排座位(為不影響其他課教學而采用的組織形成)。這種分層目的是為了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特點開展區別教學,而不是分好、中、差學生。這種分層是動態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
2.依據學生層次性制訂分層教學目標
按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和潛在能力出發,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相適應的具體教學目標。一般將教學單元分為基本目標、中等目標、發展目標。基本目標要求人人必須達到;中等目標要求中、高層次學生達到;發展目標是有特長和有潛在能力的學生努力才能達到的目標。在實際運用中鼓勵低層次學生在達到本目標后向高層次目標沖刺。
3.課堂實行分層施教
課堂一般教學程序由六個環節組成:
(1)學生自學。每節課(或單元)學習之前,發給學生一份“學習指導”提綱,內容包括:學習目標、學法指導思考討論題、實驗操作要領等。學生根據學習目標,運用閱讀、練習、實驗等方法并結合“學法指導”進行自學。自學時,對教材中的疑難問題,做記錄,對學到的知識歸納、總結,做好筆記。
(2)小組協作學習和組間討論。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互幫互學活動。高層次學生幫助低層次學生學習。教師作用是精講點撥,釋疑解難。
(3)分層作業和評價。教師依據教學目標,事先編好達標作業(又叫彈性作業),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應層次作業。
(4)矯正教學。一個系統,只有相互反饋信息的存在,這個系統才是可控的。借助作業評價的實施,及時反饋,掌握學生學習情況與教學目標差距,從而調整教學速度,做到因材施教,及時補償,加大知識正遷移的力度。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對已達標的學生進行“深造學習”,為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學習“小包”,指導他們向知識和技能的縱向或橫向拓展,擴大他們的知識面,開發他們的智力。對未達標的學生進行個別教學、重點指導、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教會他們學習方法,幫助他們樹立自尊和自信心。
(5)總結。小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它可將探索討論中獲取的各種信息加工、轉換、整理、貯存,使學習中的無序信息變得有序,歸入已有的知識網絡,實現對新知識的深化和升華。這個過程師生共同完成,讓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整理歸納,教師查漏補缺,進行概括和綜合。
(6)輔導活動。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后,輔導學生開展物理活動。這有利于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讓學生在“玩”中學習物理知識,擴大眼界,發展學生的愛好和特長。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