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情境教學法已經在數學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情景教學法的意義,并能通過多種方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
[關鍵詞]初中數學;情境教學;課堂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要讓學生牢固地掌握初中數學知識,就要讓他們體驗學習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師應該通過情境教學法,使學生處于特定的情境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欲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最終達到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目標。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情境法的意義
在有效的情境下進行初中數學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1.良好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主題意義的理解,是初中數學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2.情境創設有助于反映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助于促進學生進行思維聯想,便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重組與改造。
3.初中數學教學中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可以將學生置于某種特定的氛圍中,形成一種心理環境,使他們產生移情效應。
4.一定的社會行為總是伴隨行為發生所依賴的情境。如果要求學習者理解這種社會行為,最好的方法是創設同樣的情境,讓學生具有真實的情境體驗,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
二、初中數學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
1.創設問題情境。學習要有疑問,這樣才能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設計一些貼近學習內容的問題,使學生產生疑問,引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數學思考也就是數學思維,它是指以數學知識為載體的思維活動的過程。數學思考的內涵,不僅指數學活動本身,還包括學生在面臨各種問題情境特別是非數學問題時,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能發現其中所存在的數學現象并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去解決或解釋這些現象。因此,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并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連,能讓學生萌發對數學的思考,激發起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探求問題奧秘的積極性。
2.創設活動情境。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去探索新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創設活動情境,為學生提供操作實踐的機會,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嘴,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可感知的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具體的、真實的、自身的實踐操作來認識事物,獲得知識,進而體驗學習活動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的性質”時,發給每個學生三張三邊不相等的不全等的三角形紙片,要求將它們剪成正方形,使正方形的一邊在三角形的一邊上,其余兩個頂點分別在三角形的另兩邊上,并且要求使這個正方形面積最大,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弄懂了課本上的例題,發現了使正方形面積最大的方法。這種直觀的教學情境,誘導學生變枯燥抽象的數學學習為生動活潑的規律探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變“苦學”為“樂學”。
3.創設生活情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應加強數學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從學生熟知、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出發,以生活實踐為依托,將生活經驗數學化,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激發數學課堂的活力。把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揭示出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動機,產生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當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在課間和課后等社會生活大課堂中初步應用所學的知識,讓每個學生在實踐中初步體驗知識的實用性。如在教學“概率”時,筆者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請兩個學生上臺,甲扮演騙子,乙扮演受騙者。甲為了騙錢,對乙說:三枚硬幣,同時擲下,如果同時正面向上或正面向下,你可獲得者10元,否則你給我5元。乙聽了覺得很劃算,就答應了。結果他一連投了五次,只贏了一次,輸了10塊錢。這時筆者說:“這是生活中常見的騙人把戲,同學們知道騙子用了什么方法嗎?”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然后埋頭計算,很快從概率角度找出了原因。
隨著新課堂的深入,情境教學法逐漸在數學課堂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初中數學教師,應當具備創設教學情境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在某一情境中學習、探究,并順利掌握數學知識,進而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