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激活學生參與意識,促進合作意識,發展過程意識,精心設計問題解決教學流程中的互動和細節,喚起學生對問題的關注,引發學生的思考欲望。讓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得到收獲并由此產生進一步學好數學的興趣和動力,促進學生在形象的體驗中、在活躍的思維中數學能力得到長足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學習思維
“問題解決”是一個由多重課程目標組成的整體,它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主動探究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在問題解決的教學中,突出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引領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培養學生數學綜合素養。
一、 激活參與意識
創設認知沖突,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面對現實情境難以解釋、接納這一契機,切入新知的教學,激活學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后繼教學環節的展開。
如在教學“認識平行”一課時,教師可這樣導入新課:
①激發興趣:同學們,這是一根普通的小棒。你能想象出這根小所在的直線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化普通為神奇,借助這些小棒來學習一個新知識。②明確規則:將兩根小棒放在一張白紙上。一人放小棒,一人畫出這兩根小棒所在的直線,畫的時候要用直尺。③猜測引路:游戲之前,先來猜一猜,兩根小棒會在白紙上的位置會有哪些情況。④實踐驗證:開始操作,邊做邊想,兩個小棒之間的關系可以分成哪兩種情況。
通過猜測,在操作活動開始之前就盤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對小棒之間位置的情況進行分類,為“平行”這一概念的建立打好感知基礎。
二、 促進合作意識
發展學生合作意識,讓學生尋找自己的學習伙伴,一起進步共同提高,不但對學習能力差的學生是一種良性的促動,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觀念,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具有長遠的積極作用。
擬定恰當的討論內容,組織學生彼此之間交流各自的想法,特別是在數學活動中,伴隨著同伴之間的討論和商量,以集體的智慧獲得成功,會給學生帶來極大的成功喜悅;這對以往課堂教學學生個體孤立的學習方式起到很好的糾偏作用。討論的形式需要多樣化,拓展討論的時空,為學生搭建充分的發表獨立見解的平臺。
在教學“乘法分配律”一課時,依據教學環節的展開以及內容本身的梯度,筆者設計了如下環節:①同桌討論:觀察這6組算式,它們結果相同,可是算式不一樣,請找出它們的共同點。②小組討論:這些算式等號的左邊都是一些怎樣的算式?等號的右邊又有什么共同的特點?③全班討論:是不是所有像這樣寫的兩個算式就有這樣的規律呢?能否照樣子寫出幾個這樣的算式并驗證一下?④課余討論:運用乘法分配律還可以幫助我們算得又快又準,那么該怎樣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呢?
合理分工才能搭成合作成功的框架。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各自的任務,并進一步引導學生能自主分工,使得合作活動中的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從而使得這個小團隊獲得最終的成功。合理分工下的合作探究,能讓學生體會到問題解決過程中集體的力量,只有每個成員都貢獻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的過程才會更加輕松愉快。
三、 發展過程意識
引領學生經歷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避免抽象過快,致使學生的學習淪為機械模仿,缺乏生機和靈動。只有在過程性的體驗中,學生才能了解知識的源頭,才能真正實現理解性學習,對于完善和豐富知識結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在教學“認識千克”一課時,教師可這樣引入質量單位的教學:第一次比較:兩個同樣大小的袋子,分別裝滿了果凍和爆米花,讓學生判斷哪一袋重一些。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直接判斷一定是果凍重一些。第二次比較:兩個大小不等的袋子,大袋子里裝滿了爆米花,小袋子里裝滿果凍。
這時教師讓學生掂一掂、估一估,讓他們產生了不同的答案引發認知矛盾,他們產生了三種不同的判斷結果:有的認為果凍重一些,有的認為爆米花重一些,還有一部分同學認為它們一樣重,僅憑著粗略的感知并不能準確判斷兩者的輕與重,這時很自然地引入質量單位,可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問題解決的教學中,喚起學生對問題的關注,引發學生的思考欲望,使他們在問題解決的過程得到收獲并由此產生進一步學好數學的興趣和動力;教師更要精心設計問題解決教學流程中的互動和細節,幫助學生在形象的體驗中、在活躍的思維中數學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