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牢牢把握審美素質發展這條線,以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為依托,通過學生的內在情感活動形成穩定的審美心理,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啟發學生去思考、表述,在實踐中鍛煉學生創造美、表達美的能力。
[關鍵詞]美術教育;審美素養;創造力
審美素質是一種多元綜合的整體性素質,是人的精神境界中一種高層次的整體素質。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美術作為教育的媒介,教師與學生雙方在對美術活動和美術作品的感受、認識、理解、評價基礎上共同參與教育過程,其直接目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審美素質的構建和發展。要讓學生能以審美的眼光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校園環境、服飾、居室、書籍裝飾、城市建設以及綠化、科學等,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一、培養學生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
中學階段的美育,是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鑒別美丑的能力,使他們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于個人視野和知識、經驗的不同,使學生對作品評價有了很大主觀成分,這些主觀成分造成欣賞活動的復雜性,使評價結果難以統一。另外,教師在評價講解作品時,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的觀點灌輸給學生,而要用推測性語言去引導學生感知和評價作品。例如,欣賞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時,筆者問: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和平年代,沒有經歷過戰爭和動亂,但是我們從各新聞媒體里或多或少地都看到過一些戰爭的場面和聽到過一些關于戰爭場面的描述,那么,我們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什么是戰爭嗎?學生回答:混亂、死亡、瘟疫;戰爭是很恐怖的,人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筆者接著說:好,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對戰爭進行了一些描述,那么我們現在來看一名畫家是怎樣用他的繪畫語言來描繪戰爭的,請同學們打開第1頁,我們來共同欣賞畢加索的作品《格爾尼卡》。通過這樣一個過程,使學生積極地去思考什么是戰爭,來表述自己對戰爭的理解,然后教師再簡單介紹《格爾尼卡》的創作背景,并和學生一起分析畫面中的一些技巧處理,使學生在愉悅的體驗中接受教育。
二、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審美素質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要人們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追求理想的生活。當今世界發展變換極快,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改變世界,只有審美主體素質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去創造美。
1.鍛煉駕馭形式的能力。作為視覺造型藝術的美術,無不依賴形式而存在。學生接觸美術,首先接觸美術的審美形式,亦即構成美術作品的各種藝術語言因素,如線條、色彩、質感、肌理等。只有讓學生靈活運用這些形式,依靠審美理想、心理素質物化為形態,成為關照對象,才能完成美的創造過程。例如,在學習《陶藝制作》這一課時,一開始,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充分利用現代教育媒體呈現的獨特效果,展示出形態各異的陶藝作品,緊抓學生思維的熱點、焦點,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探索的欲望。當學生興致勃勃地動手實踐泥巴游戲,體驗和泥土接觸的快樂并完成作品時,學生已經在體驗中完成了審美理想、心理素質的融合和形式的運用,根據掌握的基本美術語言,用自己的對美的理解方式表達和創造了美。
2.在實踐中進行審美創造。美術不限于繪畫,隨著商品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美術的觸角已伸向了商品經銷、印刷工藝、建筑裝飾和服裝沒計等和生活貼近的廣泛領域。培養未來勞動者素質的美術教育,理應在生活中發揮學生的審美潛能作用。美術教材中諸如紙盒包裝、廣告招貼、標志設計、壁掛設計、服裝設計、折紙建筑等內容,由于內容貼近學生生活,便于學生理解,更易為學生接受,這些課題內容的教學并不要求學生成為將來的設計師(當然不排除這種可能性),而在于培養他們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愿望和追求。
在美術教育中,教師要牢牢把握審美素質發展這條線,以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為依托,通過學生的內在情感活動形成穩定的審美心理,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啟發學生去思考、表述,在實踐中鍛煉學生創造美、表達美的能力。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去挖掘深層次的美,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完善和健全他們的人格,真正實現學生審美素質的提高和發展。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