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后進生”是指體育和運動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水平與體育教學不相適應,完成不了體育學習任務的學生。教師應該積極培養“體育后進生”的自信心,使他們在體育品德和運動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健康協調發展,對他們的個性心理特征及行為表現進行了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充分的鍛煉和表現機會,鼓勵他們樹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關鍵詞]心理特點;意志;轉化教育
一、“體育后進生”的心理特點
中學階段是青少年學生長身體、長知識和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是從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關鍵階段。他們思想活躍,情緒偏激,要求進步,但組織紀律性差,自控能力也較差;有創新意識,接受新生事物塊,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少艱苦奮斗精神;他們希望學有所成,有所作為,但往往知難而退,缺乏實干精神。“體育后進生”除了具有同年齡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還具有以下“個性”心理特點:1.體育學習動力不足。他們對體育學習和鍛煉的目的意義認識不清,對體育的興趣僅停留在對結果的追求上。2.缺乏積極的情感體驗。由于體型較胖、力量較差等原因,導致體育成績較差,體驗不到肌肉活動帶來的積極感受,從而使這些學生主動進行鍛煉的努力不夠,體育成績提高較慢。3.意志品質薄弱。意志品質比較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對持續時間較長、單調的項目(如長跑)難以堅持,缺乏勇氣,擔心練習中出現傷害事故,練習時束手束腳。4.性格內向,缺乏自信。“體育后進生”大都有性格內向的特點,在集體活動中適應性較差,有時舉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現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難而退。5.心理矛盾,情緒不穩。“體育后進生”有自卑、逆反、閉鎖、放縱等不同類型的心理特點。他們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織在一起,并時時處于矛盾之中,他們對周圍的老師和同學有恐懼感和對立情緒,他們意志薄弱,自制力較差。
二、“體育后進生”的轉化教育
1.尊重信任,正面引導。充分考慮每個“體育后進生”特殊的心理狀態,教師在教學中應成為“體育后進生”的知心朋友,以消除他們的畏懼心理和對立情緒。應該時刻記住,我們教育的對象是人,他們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教師要針對他們不同的興趣、能力、氣質、性格、身體素質等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宣傳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引導其端正學習態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擾,提高自覺練習的積極性。對有自卑心理的學生,要多鼓勵表揚,從肯定成績入手,引導其克服困難。
2.激發個性,團結協作。用民主的作風進行管理,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要真正相信和尊重“體育后進生”,這是培養和增強他們自主性的關鍵;教師只有增強自身的民主意識,以平等的身份真正關心每一個教育對象,承認每一個一個都是重要的,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們真正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并充分挖掘自身的潛力,最終促進他們“個性”的發展。
3.對癥下藥,耐心指導。學生在學習技術動作時往往會出現許多錯誤,有的是由于技術概念不清楚,有的是由于身體素質差,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有的是受外界環境影響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學識在練習中的不同表現,幫助他們分析問題癥結之所在,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
4.降低標準,同等評優。在學習同一技術動作或課堂學習時,適當降低難度,減輕重量或放慢速度要求,使“體育后進生”感到課有所練,練有所獲。對此,教師應事先周密考慮,提出合理的練習的重量、高度、遠度以及完成動作的標準。在分組教學時應盡量把他們分在一起,這樣有利于他們克服自卑心理,增強完成動作的信心。在教學中教師及時地把進步較快、成績提高明顯的“體育后進生”,作為說服教育其他“體育后進生”的依據,并令其幫助其他“體育后進生”練習。
5.個別指導,優生幫促。教師針對“體育后進生”在素質上存在的差異,進行個別指導,課后輔導或布置課外任務,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提高,是使他們樹立信心、掌握技術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指導他們練習時,態度要親切,指導要耐心,手段要多樣,課上課下結合,使他們真正感受到教師的苦心,從而放下包袱,提高練習效果,另外,還可以指定體育骨干或技術較好的學生幫助“體育后進生”,同學之間形成教與學、幫與帶自然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助于消除他們在教師面前的羞怯與自卑,便于解放思想,投入練習。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