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高中外語選修課程開發主要存在課程目標不明、課程結構不良、課程開發策略單一、可選擇性小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地影響了外語選修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質量及課程目標的實現。為解決上述問題,可采用明目標、優結構、豐渠道、增選擇等對策。
[關鍵詞]外語選修課程;課程開發;問題與對策
為了使學生朝個性化和多樣化發展,新課改推動選修課程的開設,為學生提供更具伸縮性和選擇性的課程,以利于學生獲得更多的選擇和發展機會,為學生的升學或就業創造條件。選修課程是依據不同學生的特點與發展方向,允許個人選擇修習的課程,是為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而開發的課程。[1] 外語選修課程是選修課程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是外語必修課程的延伸和補充,而非外語必修課程的附庸或陪襯。它與外語必修課程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外語學科課程體系。由于教育體制、文化與歷史等原因,外語必修課程建設相對較成熟,而外語選修課程開發與建設則相對落后。在新課改的推動下,普通高中已經開發了一些外語選修課程,但外語選修課程開發經驗不足,開發質量低下。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英語選修課程的開發成了選修課程開設的最主要的障礙。
一、普通高中外語選修課程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中外語選修課程開發存幾個主要問題,即目標不明、結構不良、課程開發策略單一、可選擇性小。
(一) 目標不清
在新課改理念下,除了完成必修的國家課程外,學校可以結合地區,尤其是學校的特點設置特色的選修課程,建立學校獨特的課程體系,實現學校的自我培養目標。然而,學校特色的培養目標不清,課程體系設計不夠科學合理。外語選修課程及其他課程開設不能充分體現學校特色培養目標,整體性不強。另外,外語選修課程目標定位不準,表述不清。學校沒有很好地定位學生的未來選擇與需要,為他們開發適合其發展的、廣泛的外語系列課程;在課程開發中,學校和教師沒有清楚、合理地設計與表述每門選修課程的目標和學習結果。
(二) 沒有完整的體系與層次
目前,開發的外語選修課程比較零散、孤立,橫向的寬度和縱向的深度不夠。在寬度上,外語選修課程不能涵蓋外語在升學與就業兩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說,選修課程沒有使學生了解和學習在將來學習與工作中所涉及的內容,如文學、語言學、商務英語、法律英語、旅游英語等。
(三) 開發的渠道單一,開發的數量不足
目前,學校將英語選修課程開發的壓力單一地轉嫁在英語教師身上。然而,英語教師課程開發時間與能力有限,不能保質保量地開發課程,導致陷入應付了事的泥潭。外語作為“語言與文學”領域的一個科目,其目的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而提高應對信息化社會環境的能力。然而,除了英語作為最主要外語語種以外,只有極少數的學校以日語和俄語為外語。學校以上述三語種為外語外,并不開設其他外語,更談不上開設相關的選修課程。這樣,學生不能根據個人愛好與需要自主選擇需要的語種學習。另外,學校對現有語種已開發的課程數量少,且沒有層次性。因此,學生的可選擇性很小。
二、 普通高中外語選修課程開發問題的解決對策
為了提高普通高中外語選修課程開發的質量,建立科學合理的外語選修課程體系,通過明確目標、優化結構、豐富渠道、增加選擇等措施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明確課程開設的目標
為了改變千校一面的現狀,每所學校都應該結合自己的歷史、文化、環境、師生狀況等因素提出自己的特色培養目標,建立獨特的課程體系,使外語選修課程有機地融入該體系,成為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部分。另外,為了能夠準確定位需開發的外語選修課程及外語選修課程的目標,達成外語選修課程開設的整體目標,在選修課程的開發前必須進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決定外語課程設計科學性的首要因素。[2] 需求分析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即當前情況分析、學習需求分析、職業需要分析。當前情況分析大體上從三個方面進行:第一,分析學生情況,包括學生的年齡、教育背景、學習動機、學習水平、學習目的與期望、語言技能的弱項、學習方法,等等;第二,分析教師情況,包括任課教師的專業基礎、語言水平、教學經驗、語言技能的強項、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的期望,等等;第三,分析環境,包括學校所處地區的基本環境、學校環境、班級環境,等等。學習需求分析就是對學習外語的目的進行分析,包括學生需要的語域、文體、語言技能、語言功能、語言水平等。職業分析就是分析社會對人才在外語方面的需求。需求分析時,首先確定調查對象,如省教育廳和市教育局等政策制定人、教師、學生、專家學者、雇主、職業培訓專家家長及區域內重要機構等。然后,對調查對象進行定性與定量研究,包括訪談、觀察、討論會、問卷調查、測試等,了解需開設的外語選修課程。確定需開設的外語選修課程后,要完成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首要問題就是確定課程的目標,詳細地列出修習課程后的學習結果。這些學習結果既包括語言方面目標,也包括非語言方面的目標和過程性目標。對于語言方面的目標,可以使用行為性目標表述。行為性目標包含四個要素:第一,以學生為主體;第二,用行為動詞學習后的表現和行為;第三,說明學生展現獲得所學的條件;第四,說明教學后所要求的最低表現水平。[3] 非語言方面和過程性目標涉及學生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方式方法等方面。高中外語新課程倡導學生參與、體驗、合作、探究,拓寬國際視野,發展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與能力。
(二)優化課程結構,增加學生選擇寬度與學習深度
優化外語選修課程應首先考慮它與必修課程的銜接。必修課程的修習是學生畢業的基本條件,為學生的升學和就業提供一個基本的平臺。選修課程開設是建立在該基礎之上,以在必修課程中所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能力為基礎。因此,選修課程的設置首先要羅列學生已經獲得的基本語言知識與能力,在此基礎之上,遵循大綱的要求,選擇詞匯、語法,分層定級。
鎖定學生的起點能力后,方可設計與構建一個相對獨立的外語選修課程體系。外語選修課程是必修課程的延續與拓展,是一體的,都是為了兩個中心任務的完成,即為升學與就業做準備。因此,外語選修課程體系的構建應以這兩個任務為中心,可以從橫縱兩個維度來構建。從橫向上看,關注外語選修課程的并列關系,解決其并列的寬度范圍。為了升學,學生須在高中畢業要求的基礎上繼續提升語言水平。目前,對于英語語言來說,設置了英語(6)到英語(11)六個模塊的順序選修課程,以幫助有升學需求的高中生提高英語語言水平,以滿足高考的需要。為了滿足學生個性需要,除此之外,還可以設置英語分項知識與能力方面的短期課程,以幫助語言知識與技能發展不平衡的學生快速提高。另外,還可以為有意留學歐美等國的學生提供雅思考試訓練、AP課程等。并為學有余力的、對外語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開設文學、語言學、翻譯等課程,助他們順利完成大學學習,并在專業領域內取得更高學術成就奠定基礎。對于有就業需要的學生,可以根據社會需要的外語職業進行開發與設置。例如,英語語言方面可以設置商務英語、法律英語、旅游英語、酒店英語等。須注意的是,要以職業和工作為中心設置,以其需要的知識與能力為核心,可以將牽涉的知識與能力分散到相關學科中。因此,在學生選擇修習時生涯指導教師要給予具體指導,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獲得和形成基本的、必備的知識與技能。
從縱向上看,首先是課程的連續性,也就是說,課程是否成系列,使課程能夠滿足不同水平的學生選擇修習。在開發課程時,不僅要詳細說明每門課程的目標、主要教學內容、評價標準等,還要詳細地說明每門課程修習的條件,如選修該門課程的學生需修習那門課程,并且要求成績為良好及以上等,從而保證課程之間的科學性與連貫性。對于一門課程來說,要描述課程性質,明確起點與終點水平,選擇與組織教學內容,設計課程結構,為有效教學做準備。[4] 在描述課程性質時,需說明課程名稱、課程針對的對象、主要的教學內容與形式等。開發一門課程,確定課程的起始水平與學生修習該課程后的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明確了兩個水平體系,才能夠更有效地組織不同課程的銜接,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制訂與考核、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組織等。教學內容的選擇是課程開發的一個最基本問題。材料的選擇能夠反映課程開發人員的語言觀、學習觀、教學觀。材料選擇的廣度與深度以及材料的排列順序也是課程開發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教學材料可以按照難易度、時間順序、社會的需要程度、整體到部分或部分到整體、螺旋式等方式組織安排。設計課程結構的目的是為教學建立一個合適的形式與順序,也就是說,選擇教學大綱并建立教學單位。現有的語言教學大綱有語法教學大綱、詞匯教學大綱、功能教學大綱、情境教學大綱、主題教學大綱、技能教學大綱、內容教學大綱、能力教學大綱、任務型教學大綱、綜合教學大綱等。為了使課程更具可教性、可學性、連續性,需建立一個合理的教學單位。目前,模塊和單元是兩個常用的教學組織結構。模塊是一個獨立的教學單位,其有自己的教學目標,是一種靈活的課程組織形式。通常,一門課程可以均分成幾個模塊,每個模塊結束后進行評價。因此,學生感覺目標達成感更強、更直接、更具體,學生獲得成就感更強。單元是一種最常用的課程和教學材料的組織形式。它通常比模塊短,但比課時長。它通常圍繞一個教學焦點,如話題,將一些課組織在一起。單元是通過一套結構式程序將學習活動組織起來達成學習目標的。
(三)拓展開發的渠道,增加外語語種與選修課程數量
基于目前的現狀,學校應該調整策略,實現學校外語教師自主開發與利用社會資源開發相結合。外語選修課程的開發要充分利用地區資源,引進國內外精品教育資源。在外語選修課程開發時,要充分挖掘本縣、市的外語特色資源。一個地區內可能潛在的外語特色資源包括外國語學校、職業學校、高等院校,等等。外國語學校是外語特色學校,具有較鮮明的外語特色,一般已有建設較好的外語特色課程;有些職業學校也發展了一些與就業密切相關的外語課程,如旅游英語等;高等院校是一個重要資源庫。它不但具有豐富的資源,并且具有一定的課程開發能力。高等院校可以提供外語方面的大學預備課程和大學課程,如文學、語言學、商務及各語種外語等,還可以根據學校要求為高中生量身定做課程。另外,國內外精品外語教育資源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力量,如雅思考試、美國AP課程,等等。這些課程的引入能夠滿足部分學生的升學需求,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水平,提升國際理解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外語培訓機構將在此類課程的設置與教學中提供支持。通過上述描述不難看出,這些渠道的資源能夠滿足高中生外語方面升學與就業的需求。但是,資源的有效利用是基于雙方雙贏的合作。這就需要普通高中學校校長及相關的領導用智慧,探索一套合適的辦法,從而達成合作。
在學生課程菜單上應該提供多種外語,包括英語、俄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日語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種外語進行修習,而不是讓學生只限一種選擇。學生通過學習不同語言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培養國際視野,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當然,對于我國高中來說開設多門外語存在多方面的限制,如師資、經費問題等。但是,可以以英語為主,適當增加一門或兩門外語作為選擇,如日語或俄語,然后隨著條件的改善,增加更多語種。其他外語語種的增加,除了需要師資、經費等條件外,還需要課程與招考制度的匹配等條件。增設更多外語語種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如大專院校、社會外語培訓機構等。由相關高校和社會機構等按照高中生的需要設計與開發課程,并提供師資走校授課。這樣既可以節省成本,又可以保證課程的質量。除了增加語種外,目前急需解決的就是增加現有語種選修課程的數量與質量。
參考文獻
[1] 呂達.未來中小學課程面面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45.
[2] 夏紀梅,孔憲輝.外語課程設計的科學性初探[J].外語界,1999(1):26-27.
[3] Findlay, C. A., and L. Nathan. 1980. Functional language objectives in a competency-based curriculum. TESOL Quarterly 14(2):221-232.
[4] Jack C. Richards. 2001.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45.
責任編輯 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