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引導與保護小學生學習葫蘆絲的興趣?不勞別處尋,快樂生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快樂的根本,實現了“樂其道”,學生才會學得積極、主動,做到事半功倍,以至達到“善其事”。
[關鍵詞]葫蘆絲;興趣 ;小學生
近年來,葫蘆絲這種器樂受到越來越多小學生的關注和喜愛。學生開始學習時,對樂器的形狀、音色、演奏方法等處處感覺新鮮,學習興趣很高。然而在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后,這種興趣對部分學生來說只是曇花一現,不能持久。
一、培養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人們對自己所不了解的事情的一種新奇感、驚奇感和震驚感。剛開始教學時,教師應緊緊抓住葫蘆絲的民族特色,利用電視、電臺播放的音樂節目和歌舞晚會、音樂會的演出,讓學生欣賞。錄制一些名歌、名曲或示范演奏給學生聽,結合著講述葫蘆絲演奏家的故事,幫助學生選曲,如有許多根據經典民歌樂曲改編的《婚誓》《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月光下的鳳尾竹》《蝴蝶泉邊》《情深誼長》《瑤族舞曲》《賽馬》……當小學生在了解了這一切之后,已經不再是無緣由地好奇了,而是進行積極的探索,竭力認識、撫摸、嘗試他所感興趣的葫蘆絲演奏。學生們帶著一種新鮮、好奇的心態熱情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來,去領悟少數民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當新葫蘆絲拿到手里時,教師應放低技術講授,致力解決興趣培養的問題。學生按照老師的演示指法到位后,教師可馬上鼓勵學生說:“你的手指真靈活!”當學生吹了一口時,周圍的人都說:“喲,你一吹就響!”沒幾天這學生就愛吹葫蘆絲了。接下來再去發展新的好奇心。發展新的好奇心在于不滿足,在于能不斷地提出疑問,向事物的深度和廣度發展。為此,當學生的葫蘆絲發出一種怪音“喔”音,就要啟發學生觀察正確的用氣方法。學生發現,因為在氣息的運用上沒有把握好,由于氣息力度不夠,未能使簧片與竹管產生耦合振動,所以發不出葫蘆絲的正常音。一個疑問產生,解決;再出現新疑問,再解決。這樣,就可以不斷地保持的好奇心,產生長久深厚的興趣。
三、讓學生有持續的動力
前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一定要“讓兒童高高興興地學”,感到學習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需要的滿足。在接下來的葫蘆絲實踐練習過程中,學習內容如果落后或停留在現有水平上,會造成“吃不飽”,學習興趣減弱。而如果遠遠超過現有水平要求學生,學生會造成“吃不消”,感到學習困難過大,高不可攀,喪失學習興趣。
因此,在教學中,需要經常針對教學的進度及學生的實際吹奏能力,選擇他們熟悉并喜歡的兒童歌曲讓他們吹奏。例如,指導學生在學會了do、re、mi三個音后,選了《搖啊搖》和《小羊羔》等歌曲讓他們吹奏,學生很快就會掌握。吹著自己熟悉的樂曲,他們不但不再覺得枯燥無味,反而有種成就感,
教師還需要安排好課程計劃,為學生選不同等級的曲子。比如初級曲子有《粉刷匠》《小星星》《歡樂頌》《紅河谷》;中級曲子有《月光下的鳳尾竹》《軍港之夜》《竹林深處》等。為了提高孩子學習興趣,還可教一些比較通俗的歌曲《荷塘月色》《我和你》《希望》等,把流行歌曲改變成有個性的葫蘆絲練習曲,加入一些簡單的變奏和多聲部合奏,使有這方面需要的學生獲得滿足。
四、讓學生有成功感的體驗
心理學研究和生活經驗都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一件事情有很大的價值,通過我們的努力后又可以成功,那么,我們肯定會對它產生興趣,并愿意付出努力。引導與保護小學生學習葫蘆絲的興趣時,也應注意運用這一規則,那就是為學生創造學習成功的預感。對已經初步學會演奏樂器的,盡力創造條件讓他們登臺演出,如學校、幼兒園或家庭內均可。在課堂上,可給學生提供一個小舞臺,用競賽的方式滿足孩子的表演欲。每完成一個任務,組織一次演奏競賽活動,并評出各種獎項,如最佳表情獎、最佳手型獎、最佳合作獎、綜合素質獎等。這樣,學生可以得到多角度的成功體驗。
“樂其道,善其事。”其實反之亦然,即“善其事”,更能“樂其道”。在生活中,人們總是對自己擅長的專業和事情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也會為自己吹奏出美妙的葫蘆絲音樂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只顧攀登不問高,沉浸于自己的這一興趣愛好當中了。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