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以小學生語文教學過程為例,采用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分析學生對參與式教學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了解學生對參與式教學的接受意愿,結果顯示,學生對參與式教學的有用性認可度較高,對易用性感知略低,學生普遍對參與式教學接受意愿較高。這一研究結果可以為調整參與式教學模式提供參考,為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服務。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技術接受模型;感知分析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僅僅通過有限的提問、眼神與學生進行交流,往往導致所謂的“優等生”占據“優先權”,而中等生和所謂的“差等生”難以得到老師的關注。參與式教學法是以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為特征,強調通過多樣靈活的方式實現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互動、互利、互促過程,最終實現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教學方法[1-3]。在“新課程改革”思想的規范與要求下,語文參與式教學通過創造輕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不僅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關注教師的主體地位,不啻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4-5]。
然而,由于教育水平相對落后,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語文教學多屬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參與式教學作為上世紀90年代初引入中國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正式進入教育領域也僅僅十多年時間[6]。如果實施不好,不但影響學生的成績,而且打擊教師改革教學方式的積極性。如果能在小范圍內實施參與式教學,并通過問卷訪談等形式了解學生對新的教學模式的接受程度,就有可能迅速找到改革的突破口,為大規模實施參與式教學提供借鑒。
本研究以小學語文教育為案例,通過對接受“參與式”教學的學生進行訪談,采用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分析學生對參與式教學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感知,評價學生對新的教學方式的滿意程度,找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不足,為廣大農村實施“參與式”語文教學提供參考。
一、研究案例
本研究以江西省廣豐縣大石鄉中心小學為例,以班級為單位和學生們共同開展了為期3個月的“參與式”語文教學。教學方法引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歸納的主要方法,諸如游戲教學、情景模擬教學、故事式教學、辯論或者演講教學等方式[7-8]。依據在特定的課程內容或環境選擇其中一種或者數種方式,融入到教學中[9]。
二、研究方法
新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學生對新方法的接受意愿是教學質量能否保證的重要前提。“參與式”語文教學的成功與否的判斷標準,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對其的認同感,這涉及兩個核心的問題: 1.學生對現行教學方式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如何?2.學生對現行教育方式的滿意程度如何?不滿意的原因是什么?應該如何進一步改善?
本文借鑒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分析學生對現行教育方式的感知情況和接受意愿情況。TAM 最初用來解釋信息系統使用模型[10],隨后被擴展到其他學科領域,如教育、培訓、環保等。TAM 包括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of use,PU)、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y of use,PEOU)、接受意愿(intention to acceptance,IA)、接受態度(attitude of acceptance,AA)和接受行為(behavior of acceptance,BA)五個變量(見圖 1)。其中,“感知有用性”可用來表征學生對“參與式”教學可能改善其學習成績的主觀認識;“感知易用性”可用來表征學生對獲取新知識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接受意愿”可用來表征學生對“參與式”教學的接受意愿;“接受態度”用來表征學生對參與式教學實施過程中表現出的正面或者負面態度; “接受行為”指學生對參與式教學的正面或者負面的態度導致的接受或拒絕的行為。
本研究選取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作為自變量,選取接受意愿作為因變量。為保證本研究的科學性,提出兩個假設:第一、“參與式”教學的感知有用性和學生的接受意愿正相關。第二:“參與式”教學的感知易用性和學生的接受意愿正相關。
本研究分兩部分進行:第一部分采用經典量表調查學生對“參與式”語文教學的有用性感知情況和易用性感知情況,用以驗證提出的假設。調查問卷采用李克特7 點量表(Likert scaling)方法進行賦分,1-7 分別代表“完全同意”“同意”“基本同意”“一般”“基本不同意”“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第二部分采用問卷調查方式調查學生對目前”參與式”語文教學的接收意愿(即滿意程度),亦采用李克特7 點量表方法對題目選項進行賦分,1-7 分別代表“極端滿意”“滿意”“較滿意”“一般”“較不滿意”“不滿意”和“極端不滿意”。通過兩個部分的打分情況,了解學生對“參與式”語文教學的有用性和易用性以及接受意愿進行調查。
三、研究結果
采用內部一致性性系數(Cronbach’s ɑ)對問卷進行一致性檢驗,所有因子的一致性系數均大于0.7,說明問卷設計具有較高的信度(ɑ>0.7時,信度較高)。問卷具體信息如表1所示。
從感知有用性的結果來看,學生各項指數平均得分2.15,說明學生普遍“同意”了“參與式”語文教學的“有用性”。尤其認為“參與式”語文教學讓學習的辦法增多了(PU1=1.5),讓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了(PU5=15),體現了參與式學習的好處(PU6=1.6)。相比而言,在學習速度和學習保障方面,學生對“參與式”語文教學的感知有用性得分略低,這也是今后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相比感知有用性的得分,感知易用性的平均得分處于略高的3.63,說明學生普遍“基本同意”“參與式”語文教學的“易用性”。從各項得分可以看出,由于缺乏相關的知識普及和教育,學生對“參與式”教學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對其相關知識(PEOU2=3.9)、內容(PEOU3=3.2;PEOU4=3.5; PEOU5=3.7)和實施方式(PEOU6=3.9)不太清晰,相關的得分較低。這進一步影響了學生對“參與式”語文教學接受程度和滿意程度,并最終影響“參與式”語文教學的教學質量。將接受意愿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進行相關性檢驗,二者分別通過了1%水平和10%水平的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正,說明”參與式”語文教學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與受訪學生接受意愿之間存在正相關性,說明假設一和假設二均成立。
綜合感知分析結果發現,學生對“參與式”語文教學的有用性得分較高,已經普遍認可了參與式教學的效果,同時,基本認為“參與式”語文教學是比較容易學習和實踐的。通過對學生的接收意愿調查,發現學生對“參與式”語文教學的接收意愿的平均得分為2.6,說明學生對“參與式”語文教學是“滿意”的。
學生對 “參與式”語文教學的易用性評價較低,說明“參與式”教學相關知識、機制和運用上不甚了解,這也說明我國農村在教育理念培養、宣傳和普及上還存在問題。教學的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要求,教學形式是否符合學生興趣,這些都會影響學生對“參與式”教學的感知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因此,后續的“參與式”語文教學的途徑和方式應該綜合考慮以上調查結果,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感知。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明確“參與式”教學的機制和內涵,確保“參與式”語文教學實施的人力、智力和機制保障。
四、結語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學科,對子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提高交流和閱讀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的實施和探索,都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感知和體會,尤其是在教育方式落后的鄉村地區,再先進的教學方式和理念,沒有學生的認可和支持,都是無本之木。
參考文獻
[1] 李森.李霞.論參與性教學的背景、內涵及實施[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16-18.
[2] 呂霄.論教師在參與式教學中的角色定位[J].農業與技術,2010,30(2):166-168.
[3] 謝澤慧.參與式教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 周金其,李水英,吳長春. “參與式”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00, 3:124-126.
[5] 俞嘉, 吳英山. 參與式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初探[J]. 寧夏教育科研,2008,93:28-30.
[6] 牛東亞, 郭海東. 參與式教學的歷史理論基礎及在當代的發展[J].語文學刊,2010,6:144-146.
[7] 陳向明.在參與中學習與行動——參與式方法培訓指南[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8] Clay. S. The method of participatory design [J].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2005, 52(2): 163-174.
[9] 張廣兵. 參與式教學設計[J]. 教學設計新趨向,教學與管理,2010,9(1): 7-9.
[10] Venkatesh, V, Davis, F.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0,46(2), 186-204.
責任編輯 唐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