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古代詩歌對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豐富文化底蘊、提高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有著重要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注重“體驗”,鼓勵發散“想象”,教會學生“吟誦”,使學生體會到詩歌之美、學習詩歌之趣。
[關鍵詞]體驗;想像;吟誦
教師教學古詩詞時要找到適當方式引導學生快捷而有效地入情入境,感受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理解表達上的字句珠璣。 這就需要教師研透古詩詞自身的特點,以此為“抓手”精心設計教學預案。下面以人教版第九冊《古詩詞三首》為例加以分析。
一、 注重“體驗”
體驗性學習既注重概念、判斷、推理的掌握,也強調了個體的情感、體驗、領悟等心理功能的發揮;既注重知識的累積,也強調人的直覺和靈性。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抒發了濃濃的思鄉之情,詩的前兩行“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看似平淡實則鄉情醇厚,作者通過與故鄉實際距離的遙遠和心中的咫尺,這種距離上的矛盾含蓄而深情地道出那絲隱含在心中的思鄉情結。怎樣把這份情感傳遞給學生呢?
1.知“路途遙遠”。教師可請學生找出前兩行詩中點明地點的詞語(京口、瓜洲、鐘山),之后讓學生依注釋了解這三處的地理位置后,教師用簡筆畫在黑板上做簡單的標注。繼而問學生:“作者從故鄉鐘山出發到京口該怎么走,由京口再到瓜洲呢?”學生帶著疑問仔細琢磨詩的前兩行。抓住“數重山”與“一水間”去感受,學生便知道作者需要“跋山涉水”。
2.品“心距”咫尺。在當時交通不發達的宋朝得花很多時日到達目的地,可是作者卻說得很輕松,仿佛近在眼前。再來品詩中的“一”與“只”就已水到渠成了,語言與情感的天然融合讓人不禁嘖嘖稱贊。
3.悟“濃濃鄉情”。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體驗來談體悟,如對遠在異地的朋友、親人的思念,他們雖在千里之外,但往事歷歷在目,音容笑貌就在眼前……帶著這份共鳴讀詩,不愁讀不出味,吟不出情來。
二、鼓勵“想象”
想象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張藉的《秋思》短短28字,濃縮了一個游子寫家書的感人故事,敘事抒情也正是這首詩的表達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可抓住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來引導。
1.了解故事大意。依據五年級學生的閱讀水平和本首詩樸實的特點,再加上注釋的幫助,學生能順利地完成。
2.想象豐富的故事。
(1)作者為什么要寫家書?想“見秋風”。先引導學生想象洛陽城里秋風乍起的景象,在與學生共同描繪下,營造一個落紅遍地、思愁萬千的氛圍。在這種情景下,學生想象的翅膀將繼續飛翔。
(2)詩人是怎樣寫家書?道“意萬重”。有了故事起因的鋪墊,這個情節想象并不困難: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心理展開。
(3)寫完后怎么做?明“又開封”。如果說杜甫的詩句“家書抵萬金”讓人震撼,那么張籍的“行人臨發又開封”更能發人深思。這一個小小的細節描寫,包含了詩人多重的思親之情。
三、 學會“吟誦”
語文基本功訓練中培養語感是關鍵,而語感的培養與朗讀又密切相關。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傳統教學的法寶,也是我國幾千年傳統的語文學習的方法之一。
《長相思》的作者是清代的納蘭性德,詞中借行軍的艱辛與環境的惡劣來表達對家鄉寧靜與溫暖的美好回憶,從而傳遞思鄉之情。上下兩闋中“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節奏明快有致,讓人眼前不禁浮現出悲壯的場景,與故鄉的港灣似的溫馨形成鮮明的對比。為此,指導學生有情感地吟誦這首詞是關鍵。
1.讀出節奏。詞的上下兩闋開頭對仗,“一”字的運用,有連續不絕的含義,使詞風纏綿。
2.吟出感情。上闋讀出將士之多,聲勢之浩大;下闋吟出夜之靜謐,風雪之聒耳,思鄉之油然而生;最后開展“經典吟誦會”活動,在學生聲情并茂的吟誦中思鄉情結越飛越遠。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