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理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合作學習,提高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語教學;合作學習;激發熱情
一、合作學習產生的有關背景
1.現有的教學現狀需要弘揚個性,開展合作學習。以“課堂、教師、課本”為中心的傳統式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自主性。一提到學習,學生和家長都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聽講”“作業練習”“考試”等。這種教學方法,使有的學生成了考試高手、背書高手,而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卻變得遲鈍;另有部分學生,對此又感到枯燥、乏味,對學習失去信心,成績落后。
2.教育的實質需要合作學習。教育中應關注的是個體的生成和發展,是學生的認知、資質、素養的發展。這就需要尊重學生的需要和關注學生的收獲。《教育心理學》中對學生的需求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概括:一是探究的需要;二是獲得新體驗的需要;三是獲得認可與欣賞的需要;四是承擔責任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這些方面的需求,重視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關注其情感體驗,關注其價值觀的形成,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
3.學習方式觀念的轉變呼喚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活動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學習。以學生個體為主體進行自主的學習和探究,在相互配合與有效溝通中,了解知識、掌握本領。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倡導合作學習,并不是對傳統教學的全盤否定,而是一種有效的補充,有利于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如何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教學形式在以班級為基礎上的多樣化,它既有集體影響,又有個人獨立探究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備學生、備教材,對課上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有一種估測,然后根據需要決定是否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以及如何進行合作學習。
在環境的營造上,一是要營造氛圍,確定高質量的有探究價值的需討論的問題,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二是要科學把握合作學習的時機,在小組合作之前要留足學生親近文本、獨立思考的時間,在學生對研究的問題有一定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三是要宏觀調控,適時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時,教師應密切關注和把握小組討論的進程及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控和點撥。
在小組的組建上,一要合理搭配。在分組時盡量使成員在性格、才能傾向、個性特征、學習成績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取長補短。二要選好小組長,應該選智力水平良好,發言積極,操作能力較強,表現欲望強烈的學生當學習小組的組長。三要培訓好組長。應督促組長積極主動地組織合作交流,使組員養成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培養合作意識。在指導組長組織合作交流時,要先進行有序的安排。要指導組長在交流過程中進行靈活協調,收集組員在交流中對同一問題所作出的不同答案,并及時準確地向教師匯報。從而培養組長的組織、安排、協調、歸納能力,促進合作交流的有效進行。四要實施組長輪流制。當第一位組長已具備一定組織能力時,就要更換組織者,培養每一個學生的組織能力。這樣,產生多位組織者,就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團體協作能力。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學生個體差異的不同,會明顯表現出不同組織水平,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教師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和發展平臺,不斷培養學生的組織協調、歸納判斷的能力。
三、給合作學習結果做出評價
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學生最想知道,最想得到教師評判的。語文課上,當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完成課堂教學任何時,教師對學生進行合理公正的評價,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實踐證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倡導自立、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可以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