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是新課程標準在寫作方法方面提出的具體要求之一。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試圖從方法準備、詞匯準備、對象選擇等三個方面破解觀察習慣培養的難題,讓學生的習作真正“我手寫我心”。
[關鍵詞]作文教學;觀察;準備;習慣
一、指導學生做好觀察方法的準備
不同的觀察對象,有不同的觀察方法。例如觀察人,可以從人的外貌、神情、舉止、語言、氣質等方面入手;觀察物品可以通過看、聞、摸、操作等方面入手。
僅僅從理論層面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實踐證明,效果是極其有限的;而應該通過一個個有代表性的“例子”幫助學生真正掌握觀察的方法。教師可專門搜集一些有代表性的習作,通過對例文的賞析,讓學生知道作者在寫這些作品之前觀察到了什么,是通過什么方法觀察的。
在觀察之前,教師還可和學生一起把要觀察的內容列成表格的形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觀察的重點,刪減表格或增加表格。
設計表格的目的有四:
1.表格是一個向導,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不會陷于無從下手的境況。
2.設計表格也是給學生一定的壓力。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必須投入一定的精力、感情才能完成任務,適當的壓力有助于學生的進步。
3.設計粗表格而不是面面俱到,學生可以根據增加的觀察重點來刪減、增加表格的內容。這是為了在引導和創新之間找一個平衡,即對學生的觀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又不限制學生的個性創造、個性體驗。
4.表格形式的觀察有助于學生之間交流,通過展示表格,學生與學生之間可取長補短;表格形式的觀察有助于教師教學實踐的優化,通過表格,教師可以發現學生的優點和不足,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幫助學生學習。
二、指導學生做好相關詞匯的準備
在觀察前,教師就要有意識地讓學生閱讀有關觀察內容的優秀習作,積累規范的語句。但是,這種積累不能成為學生抄襲的資源,不能成為束縛學生的絆腳石。為此,教師可首先提供兩三篇例文,大量提供詞匯和句子;其次,讓學生充分的閱讀、朗讀,但不讓學生照抄和背誦;最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詞語或句子的理解,重點解決易錯、難懂的詞匯。
例如,要求學生觀察人物在“緊張”時的表現,教師可讓學生搜尋有關人物“緊張”的描寫,再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從人物的臉部表現、肢體表現、心理表現等方面歸納整理,讓學生朗讀。最后,結合自身經歷說說自己緊張時的表現,同時評價哪一種緊張描寫最傳神,并說出理由。這個教學案例的目的就是在于:讓學生在觀察前就有一定的語言積累,有一定觀察價值取向,為觀察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對觀察對象進行選擇的準備
1.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某一對象時要有所選擇。孔子在施教時就很注重對觀察對象的選擇,小學語文蘇教版第十二冊《孔子游春》中就很好地記錄了這樣的事例:孔子精心挑選了施教的時間(春意盎然的季節)、地點(泗水河畔)和對象(滔滔不絕的泗水)。由此,教師在每一次的引導學生觀察時,都需精心選擇觀察的時間、地點和對象。有時這種觀察的時機是深思熟路后作出的選擇,有時也是偶然間發現后不失時機的抓取。
例如,筆者要求學生觀察日出、晚霞(不同天氣下的);觀察校門口接送學生的家長(不同時間、不同天氣、不同季節時),觀察下課了,班上同學的不同表現;觀察家里最辛苦的一個人一天的所作所為……這些都是筆者精心選擇的。又如,當一只鳥兒不小心飛入教室,教師可抓住時機地引導學生觀察鳥兒驚慌的樣子,引導學生觀察不同學生的表現……
2.學生要有一定的對觀察對象的篩選能力,對觀察對象作適當的選擇。這種選擇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無意的。
例如,在觀察校門口的接孩子的父母時,學生可以有意地選擇自己的父母進行觀察,也可以選擇駕駛不同交通工具的家長進行觀察……這些都是有意的選擇對象進行重點觀察。又如,在觀察的過程中,突然發生偶然事件,并且這個事件深深的吸引了學生。這時,學生把觀察的對象轉移到突發事件上來。這種無意的選擇有時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助于學生寫出富有個性的文章。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