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插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想象并靈活運用插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充分利用課文插圖,還可進一步提高學生思維的興趣,培養他們的鑒賞能力。
[關鍵詞]課文插圖;理解內容;培養鑒賞能力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插圖有助于學生看圖學文,了解人物所處的時代,國家的風貌、鄉土風情,這對于師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主旨,進而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都大有裨益。靈活、巧妙地運用課文插圖,充分發揮課文插圖在教學中的作用,已越來越受到語文教師的關注。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喜歡語文
學習最好的動力莫過于學生對學科本身所產生的興趣。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的插圖能營造出一種輕松、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運用插圖把握適度,可以讓學生們對新課的學習形成一種企盼的欲望和關注的心理。例如,教師在執教《江雪》時,由于直觀圖象的剌激,學生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會產生極大的興趣,思維也因此活躍起來。看著圖畫,學生們仿佛身臨其境,思維也更開闊了,對語文課興趣也逐漸濃厚。
二、豐富想象,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小學語文教材中許多插圖可作為指導學生想象的現成材料,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圖畫,獲得有關的表象和情節的依據,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如《我要的是葫蘆》一文,為了讓學生認識到種葫蘆人得不到葫蘆,不光因為他不懂事物之間的聯系,還有另一個主觀原因,即不聽勸告,由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結尾。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畫,想象鄰居勸告葫蘆人治蚜蟲時,種葫蘆人當時的心理、神態等。其中一個學生是這樣描繪的:那個人聽了鄰居的勸告感到很奇怪,心想,你這個愛管閑事的傻老頭,蟲子又不長在葫蘆上,干嘛要治呀?種葫蘆的事你有我懂得多嗎?于是他一手摸著小葫蘆,一手悠閑地搖著扇子,半瞇著眼睛不耐煩地說:“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說完便轉身大搖大擺地走了。那個人太自以為是了,聽不進別人的忠告,所以可愛的小葫蘆后來都落了……可見,生動的課文插圖給學生展開了豐富想象的翅膀。
三、活用插圖,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插圖進行思維訓練。如筆者在講解《難忘的一課》時,當講完“我”和臺灣師生一起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時,提出思考題:下課以后又出現那些動人的情景呢?請同學們觀看課文中的插圖。緊接著,筆者又誘導學生思考:“圖中畫了什么人?他們在干什么,請想一想老師會說什么?孩子們會說什么?”學生通過課文插圖,緊緊圍繞問題發揮想象力,積極討論并回答了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的插圖既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又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筆者在教授《景陽岡》一文,寫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岡來”時,引導學生看圖,又緊緊抓住“挨”字引發學生討論:為什么課文中作者用“挨”而不用“跑、沖”?問題提出之后,學生開始思考問題大膽發言,通過看圖、看課文內容,最終明白了“挨”字把武松打虎使盡了最后一口氣力,手腳酥軟的神態活靈活現地勾畫出來了。
四、培養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質
教師通過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可以促進學生諸方面能力的發展。在教學《秋天》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觀察點以及寫作思路、寫作特點,需先抓住課文插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后適時提問引導。
師:我們可以從插圖上哪兒看出這是秋天?
生:插圖上的稻田和樹葉。
師:插圖上的稻田和樹葉是什么顏色呢?能把顏色的詞語找出來嗎?
生:秋天,稻子熟了,黃澄澄的。
生:秋天,梧桐樹的葉子黃了。
師:秋天還有許多美麗的景物,誰能把這些景物按一定的順序連起來說一說?
生:我按從遠到近的順序來說,高高的藍天下是一望無邊的稻子熟了,黃澄澄的。稻田的旁邊有口池塘,小魚在池塘里游來游去。池塘邊有棵高大的梧桐樹,樹葉黃了,一片片往下落……
由此可見,通過觀察插圖,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鍛煉,觀察能力、寫作水平也能逐步得到提高。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