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懂學生是實現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步驟。讀懂學生需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發展規律的水平和已有數學活動的體驗和經驗,學會讀懂學生思維。
[關鍵詞]趣味教學;讀懂學生;課堂
—、讀懂學生什么
1.心理特征。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成人的心理特征有著相當大的區別。如果教師能夠讀懂孩子的心理特征,對教師的教學、對學生的學習都是非常有利的。
2.認知發展規律和水平。每個年級學生的認知發展到了什么水平,這個水平有幾個維度,都是需要研究的。如果教四年級,他們認知水平發展到什么程度,大體有幾種水平,其實教師調研分析一下就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成果。
3.已有的數學活動體驗和經驗。學生還沒有學分數,他就不懂分數嗎?顯然不是這樣的,部分和整體的概念其實學生已略知一二。他們看待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系有屬于他們自己對分數的了解,就是屬于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數學教師讀懂這些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也是我們順利開展教學工作應有的意識。
4.實現數學化的過程和要素。其實教學數學是要從根本上教會學生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如果我們能夠讀懂學生是如何實現數學化的,在這個過程里有哪些要素,這個過程大體遵循一個怎樣的規律,就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研究。
二、怎樣讀懂學生
1.課前訪談、問卷——讀懂學生的基礎。對于新課來說,“前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學生已有基礎就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通過“前測”能把握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了解學情。而題目的選取很重要,關系到教師對教材、課標等的把握情況。
對于“噸的認識”的教學中,因為“噸”是一個比較大的質量單位,只有在測量比較重的物體時才用“噸”作單位。要讓學生認識距離生活太遠的“1噸”不容易。由此教師可以學生作一個前測:
2.學會等待,保證思考時間——讀懂學生的需要。“每個人都渴望成為探索者、發現者。”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避免不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而迫不及待地打斷學生的思路。如果長期這樣,學習的思維會缺乏廣度、深度,變得浮躁,甚至對思考失去興趣。
3.展示與追問——讀懂學生的思路。課堂就宛如一個棋局,千變萬化,要準確地把握學生的真實想法并適時地引導就需要展示與追問。
(1)展示——讀懂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結果
①改變傳統的一問一答的形式,同桌互動與小組交流。
②學生的作品(錯誤的更好)用各種形式展示出來。如板演、實物展臺上展示、大屏幕呈現。
③多設黑板,突破約束,讓更多的人參與。
(2)追問——讀懂學生深層思維
追問的藝術在課堂上很重要,它就像一個挖掘孩子思維的鐵鍬,往深里挖,而不僅僅是讓他們的思維流于表面。在動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根據問答、討論等學習活動的情況,讀懂學生的思維,并對學生思維行為作及時合理的疏導、點撥。
我們每天都是在和學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學生的心理又是個變化而精密的體系,要以心換“心”,讀懂學生的“心”。把全班學生的心抓住、讀懂,就需要從教育、心理學從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體驗出發去研究每個學生。讀懂學生,課堂才有根,我們的教學才能實現高質。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