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感的形成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充分感知、體驗和感受,才能逐步建立。教師一定要深入鉆研教材,讓學生在情境學習中啟蒙數感,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數感,在參與活動中發展數感,在解決問題中提升數感;讓學生探索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形成良好數感,提升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感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在數學課中,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數感主要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數感有助于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
一、 在情境學習中啟蒙數感
在認數階段,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數學素材,努力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展示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來源及實際應用,幫助學生更有信心地使用這些數字,從而把數學看成是理解世界的強大武器。例如,在一年級“數一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富有童趣的情境:出示主題圖,與學生一起數主題圖里物體的數量。這樣,經歷了一個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接著出示問題引發學生討論,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數的意義。情境教學是培養學生數感的基礎,只有較好地利用和創設情境,才能讓學生較容易將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使學生的數感意識得以萌芽。
二、 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數感
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維方式不同,即使在相同的學習環境中,他們所思考、感悟的東西也是富有個性的。在數學學習的起始階段,學生嘗試認識數時,對數的意義的理解都帶有各自鮮明的生活烙印,反映了各自獨特的思維方式 。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開展合作討論,共享彼此的觀點。在交流過程中,可通過辯論數學和運用數學語言,形成良好的數感。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互相啟發、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使學生在交流對數的感知時,拓展思維,豐富自己對數的認識,體會數學的價值,從而促進其數感的形成。
例如,在教學“元、角、分”時,練習中要求學生會看圖說出一共多少錢?圖示為:2張5元的、4張2角的、5張1分的,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學生看圖后想出了多種方法,有的說是10元8角5分;有的說10.85元;有的說1085分。學生用多種方法表示同一個數量,通過討論判斷這些方法都是正確的。這樣學生就在小數、整數之間建立起了聯系,知道了能從多個方面理解一個數,豐富了對數的認識,進一步發展了數感。
學會傾聽,從別人對某些數量的描述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也是一種交流。例如,在教學“認識幾分之一”中,讓學生折出正方形紙的四分之一。在課堂交流的時候,有的學生把正方形對折再對折;有的學生對角折再另一個對角折,折成了四個三角形等。在互相交流中,從不同角度感知了四分之一,增進了數感。
三、在參與活動中發展數感
小學數學實踐活動強調學生通過親身嘗試和體驗來學習數學。數學實踐活動是學生主動發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實踐的數學課堂將成為學生嘗試的天地、探索的樂園、創新的搖籃。同樣,數感的培養和發展,更離不開實踐活動。數學活動是學生經歷數學化并自我建構數學知識過程的活動,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平臺,始終把學生活動作為主體發展的基礎與載體,讓學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和操作等活動的空間,使學生的數感真正得到發展。
四、 在解決問題中提升數感
數學教學應從現實的、有趣的或與學生已有知識相聯系的素材出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引發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了解新知識,形成新技能,在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數感得到發展。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們運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不斷完善對原有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并不斷建構對社會生活及知識本身新的意義,使學習者與真實的實踐有效地聯系起來,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
生活中很多時候還要用到估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各種有利時機,改變學生對估算的認識,創造性地活用教材,讓學生自覺估算,感受估算魅力,形成較強的量化能力,從而優化學生的數感。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