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設有效的數學問題情境,是初中數學實施主動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有助于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教師在采取多種策略創設問題情境時,應遵循主動、有效的原則,重在啟迪學生對問題的思維,引導學生對知識的自我建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問題情境; 創設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指教師精心設計一定的客觀條件,有意識地設疑問、立障礙、布迷局、揭矛盾,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知識處于欲求不得、欲言不能的狀態,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激發思維的發生。其實質在于揭示事物矛盾以引起主體內心的沖突,打破主體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從而激發學生內驅力,喚起思維,促使學生探究,主動學習,優化建構。
一、創設問題情境的依據和原則
1.理論依據。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應被看成是學生對教師所傳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更多的知識要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研究活動,才能真正納入其認知結構中。而數學課堂教學的本質是讓學生經歷思維過程。思維過程首先是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且是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的。創設問題情境就是讓學生主動探究的有效手段,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內在的要求。
2.基本原則。(1)趣味性原則。創設問題情境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要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目的。(2)目的性原則。創設問題情境要與教學活動保持一致。這樣才能目的明確,切忌漫無目標地創設一些與本課無關的內容,否則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歧途。(3)基礎性原則。創設問題情境要有利于使學生知道所要講的內容。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求知行為
1.讓學生感知數學。創設情境在引入數學概念之前,應先通過觀察、實驗等活動,或通過教師形象的語言描述,或利用各種形象化的直觀教具展示,或通過電腦模擬等方法,創設與形成數學概念有關的生動、新穎的數學情境,使學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對數學問題有一個明晰的印象,形成表象。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善于觀察分析,使學生了解現象、取得資料、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激發求知欲。
2.充分引導學生。在學生形成表象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抓住主要因素,找出所觀察到的一系列問題間的本質屬性,形成概念,用簡潔的數學語言給出確切的表述或定義,并指出所定義的概念的適用條件和范圍。教學中,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想象時間,啟發、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逐步掌握引入概念的方法,親身體驗下定義的樂趣,增強建立概念的欲望和能力。
3.鞏固深化數學。概念建立之后,及時進行適當的運用,來鞏固、深化對概念的理解,完善對概念的認識深度和結構。運用一般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初步運用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運用概念的方法和準確性;二是創新運用階段,主要通過變式遷移,將概念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于新的數學問題情境中,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概念化的模型問題,然后分析、解決問題。
三、問題情境的創設
1.運用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的素材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和生產實際,因此必須利用生活和生產的實際來創設學習數學的情境;更主要的由于數學學習是學生對自己已有知識的重新建構,教師應當利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創設問題的情境。
2.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我在有些課的教學中,經常引導學生去發現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嘗試給新概念下定義,解決新問題。
3.運用學生的身體動覺智能創設動手操作的問題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單一的操作演示、學生簡單的模仿操作轉化為探索性、創造性和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比一比、量一量、擺一擺、剪一剪、做一做等實踐活動去發現事物的奧秘,逐步形成求知的意識。
責任編輯 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