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行知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著名的音樂教育家。他重視音樂等藝術教育,培養人的“藝術的興趣”;主張“音樂教育要從小抓起,培養人才幼苗”。在音樂中應培養幼兒用自己的聲音、自己的身體與其進行“對話”,發揮音樂教育對幼兒認識周圍的世界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陶行知思想;音樂;想象力;創造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重視藝術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和主張影響著音樂教育。教師應運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更好地指導音樂教學實踐,讓幼兒通過系統的音樂教育,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開啟他們的音樂智慧。
一、滲透舒適音樂陶冶幼兒性情
陶行知主張生活教育:認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藝術,藝術寓于生活。教師要善于利用音樂去陶冶幼兒的性情,善于利用音樂讓幼兒體驗生活的情趣,讓音樂走進幼兒的生活,讓幼兒學會傾聽、鼓勵幼兒表達,培養幼兒的自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音樂是最能打動人的,音樂的力量是強大的,音樂能夠觸動幼兒心中最柔軟的那根情感之弦,喚醒人類心底最最美好的情感,讓音樂在幼兒的心中播下最美的種子。
如果在美麗的清晨,小孩一進幼兒園,就能走進一個有音樂的環境,處處有輕聲舒緩的音樂。玩積木時,有美妙的鋼琴曲伴奏;娃娃家時,有靈動的兒童歌曲陪伴;連起床、分餐都有不同性質的音樂相伴。包括組織幼兒的一日活動,如搬椅子、坐半圓、排隊做操等,都是用固定的音樂去引領,久而久之,幼兒的生活充滿著音樂,他們的傾聽興趣也就會慢慢提高。
二、挖掘多樣音樂釋放快樂情緒
音樂能烘托環境氛圍、培養美感、陶冶性情、凈化心靈,還能調節心理的情緒、促進身心健康。教師應挖掘不同的音樂作品,分析和表現音樂作品的各種情感基調,如《幸福年》是熱烈奔放、喜氣洋洋的;《搖籃曲》則舒緩優美,旋律細膩等;《紅綢舞》將喜慶、爽快、俏美的東北秧歌同豪放、粗獷的陜北秧歌有機結合,互存互補,形成了新時期舞臺秧歌熱烈、舒暢、明快的特色,極富感染力;一些經典的樂曲卻如水柔情,如夢迷離,也是優美動人的風景畫。教師要區別不同的音樂情緒上的細微差異,讓幼兒釋放心中的快樂情緒。如嗩吶《抬花轎》,教師可以讓幼兒說出音樂中高興的感覺,并讓幼兒去表現出高興的情緒。經過這樣的熏陶,幼兒的情感體驗、情感表達會逐步變得細膩、深刻。
三、調動多種感官激發創造欲望
陶行知的音樂教育思想觀點與主張,可以指導音樂教學中幼兒創造性人格的培養。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幼兒的創造性人格。因此,在日常學習中,教師應該科學地調動幼兒感官,讓他們積極參與活動,體驗音樂,充分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
1.聽覺能力。奧爾夫認為:“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是為眾多將來不是音樂家的幼兒服務的,可他們長大了都是聽音樂的人。”可見,聽覺對于幼兒園的幼兒學習音樂的重要性。學會傾聽是理解音樂的基礎。由于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教師應讓幼兒用耳朵去聽、去感知,以此來培養幼兒傾聽音樂的能力,提高幼兒通過生活中的音樂發揮想象。
2.視覺材料。視覺材料具體形象,便于幼兒感知和理解。秋天到了,活動室里有濃濃的秋天感覺,教室的蘋果樹、橘子樹上掛滿了成熟的果實,幼兒都喜歡這片“果園”,常常走進果園用鼻子聞一聞,拿著水果籃走一走。借著這些對視覺有沖擊力的場景材料,教師可以在蘋果樹旁放了音樂“樹上許多紅蘋果,一個一個……”幼兒們紛紛不由自主涌進“果園”,抓住幼兒的興奮點,與幼兒們一起唱起了這首歌。幼兒們個個興高采烈,邊唱邊拿著籃子里的蘋果“吃”了起來。幼兒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歌詞,學會了新歌。幼兒在充滿魅力的環境中身臨其境感受到了歌曲生動的美感,激起了學唱歌的興趣,感受到了唱歌的樂趣。
3.動作訓練。奧爾夫音樂教育理論強調音樂與動作的結合。他說“上帝給了每個人一部樂器,讓我們來演奏最美的音樂” 。這也就是說,教師應該充分調動身體的感官,通過動作輔助,這樣的感受必然會更生動、更深刻。如在教幼兒認識節奏的時候,就可以從模仿媽媽洗衣、刷牙、打掃衛生中去體會節奏的變化。還可以讓幼兒通過身體各部位動作來表現節奏的快慢,如拍肩、點鼻子、拍屁股、繞指、身體晃動等,讓幼兒們在音樂與動作的結合中感受快樂。
責任編輯 沁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