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前教育“小學化” 是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前教育規律的現象,主要具有學科化、小學化、超強化、課堂化、課程化等表現形式,會帶來違背幼兒天性、扭曲幼兒心理發展、抹殺幼兒想象創造力、制約教師專業成長、背離辦園宗旨、誤導家庭教育等危害。幼兒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幼兒成長規律,通過加強制度管理、班級管理、教研管理、隊伍管理和活動管理,搞好家園銜接、幼小銜接、社區銜接和素質銜接,切實規范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有效防止和糾正學前教育“小學化”現象,保障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關鍵詞]學前教育“小學化”; 糾正防止; 加強管理; 搞好銜接
學前教育“小學化”,簡單地說,就是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前教育規律,將幼兒置于和小學一樣的教育環境中,運用小學的教學方式,提前教授小學知識的教學。
一、學前教育“小學化”的表現形式
1.學科化。開設寫字、拼音、計算、英語等課程,教授奧數、珠心算、誦經等幼兒難以理解的內容,甚至提出“認讀200個漢字,背誦50首古詩,熟練進行100以內加減運算”等教學目標。
2.小學化。沒有獨立的符合幼兒園標準的園舍場地,按一般小學教室的方式編排座位,前后座椅擁擠不堪,幼兒完全沒有活動空間。
3.超強化。以舉辦雙語班、興趣班、特長班、實驗班、珠心算班等為名進行小學化教學,提前學習文化知識和開展超越兒童發展階段的強化訓練活動。
4.課堂化。采用“粉筆+黑板”的教學方式,老師講,幼兒聽;老師問,幼兒答;老師演示,幼兒看,進行填鴨式知識灌輸。缺乏玩具、游戲材料、動手操作材料,無法開展幼兒游戲活動。
5.課程化。不遵守幼兒園一日活動規范,執行小學作息時間,有的甚至給幼兒布置寫、讀、算、背等家庭作業,進行文化知識考試,一些小學對入學兒童進行面試,按文化成績高低錄取入學。
二、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危害
1.違背幼兒天性。古人云,“樹木以天,以致其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幼兒教育必須遵循幼兒的成長規律和孩子智力開發的規律,否則,把幼兒當做小學生來教,過早開發幼兒智力,會損害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孩子從學習之初就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費力不討好”。
2.扭曲幼兒心理發展。幼兒時期是人生成長的幼稚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是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與同伴交往的能力和良好習慣的養成等。過早地介入理性教育,會好心辦壞事,給幼兒精神壓力,讓孩子形成苦悶的心理背景,失去本應該有的童真童趣和快樂,不利于開朗、積極、樂觀、自強、自信、自尊等健全人格的形成。
3.抹殺幼兒想象創造力。把幼兒封閉在教室里,束縛在座位上,限制了幼兒活動自由;將過多的知識硬塞給幼兒,并采用填鴨式的死板苛嚴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幼兒今后的發展。
4.制約教師專業成長。學前教育“小學化”使幼兒教師習慣于簡單管理和灌輸,缺乏對幼兒教育規律的探究和保教業務的鉆研,制約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5.背離辦園宗旨。幼兒園以各種名目舉辦特長班、興趣班,亂買、濫購教材和教輔資料,向幼兒家長違規收費,勢必加重幼兒家長經濟負擔和孩子們的學習負擔,嚴重影響了幼兒園的形象,不利于幼兒園的可持續性發展。
6.誤導家庭教育。幼兒園是學前教育的專業機構,園長和教師應該是“專業人才”,肩負著實踐和引領幼兒教育的責任。如果幼兒園按照“小學化”教學,就會讓廣大家長誤認為幼兒教育就該教知識,就該和小學一樣。
三、防止和糾正學前教育“小學化”的主要做法
筆者認為,要從根本上防止和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關鍵要“加強五大管理,搞好四個銜接”:
1. 加強制度管理。人管人氣死人,制度管理人服人。要在堅持科學辦園,規范管理、依法辦園思路的基礎上,建立民主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為教師專業成長和幼兒終身發展服務,全面提升管理效能。要組織全體教職工共同參與制訂《教職工行為規范》《獎懲制度》《聘用教職工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完善幼兒園的量化考核評估細則,讓全體教職工都感受到了幼兒園發展有我一份責任、一份功勞。
2.加強班級管理。要激活班級工作的創新活力,搭建有利于創新班級特色的管理平臺。幼兒園在對各個班級常規管理常抓不懈的同時,應提倡和鼓勵創造性的開展班級工作。為此,要出臺班級特色工作獎勵制度,對管理規范、工作創新的班級及個人進行獎勵,不斷強化班主任的管理意識、創新意識,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決策水平和協調水平,以良好的班級形象、優質的服務態度、創新的工作理念,出色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只有加強班級管理和創新,才能創造各具特色的班級活動和班級文化,進而形成富有影響力的校園活動和校園文化。
3. 加強教研管理。教研過程要針對教學活動中的困難和樂趣,暢所欲言,共同分享,在積極的教研活動中形成幼兒園學術研討氛圍,有效地提升教師隊伍整體專業水平,形成一支學習型、研究型、富有群體實踐智慧的合作團隊。
4.加強隊伍管理。要積極倡導“做有思想的教師,辦有文化的幼教”,引領教師在幼兒園發展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專業成長。一要走出去。分期分批委派或組織教師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業務培訓或參觀學習。教師回來后,除分享自己的學習資料、心得體會外,還必須為大家提供現場教學示范。二要請進來。邀請課題專家來幼兒園為教師做參與式、互動式的培訓,為教師拓展思路、借鑒經驗提供了有效途徑。三要想得出。對各種學習培訓,強調教師的思考、運用與創新。每次培訓學習結束后,要求教師學以致用,在日常教學中拓展運用,并積極創造機會展示自己的創新成效。
5.加強活動管理。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孩子的基本活動。幼兒園要面向全體幼兒,堅持積極鼓勵、啟發誘導的正面教育,科學安排幼兒活動。一要發揮“一日生活”的教育作用。科學安排和組織幼兒一日活動,注重培養幼兒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二要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用快樂的游戲、動聽的故事、優美的音樂來吸引孩子,讓孩子在快樂和充實中生活、成長。三要靈活運用多種活動形式。注重幼兒的主動探索、操作實踐、合作交流和表達表現,為每個幼兒提供充分參與機會,滿足幼兒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四要充分保證幼兒每日戶外活動、游戲的時間。幼兒每天戶外活動時間2小時以上,游戲時間不少于2小時,兩餐間隔時間不少于3小時,讓孩子們享受快樂童年。
在加強管理的同時,還必須搞好四個銜接。
1.搞好家園銜接。家長既是服務對象,又是合作伙伴,因此,要始終堅持尊重、平等、協調、合作原則,主動與家長溝通。要通過《幼兒成長手冊》《家園欄》《娃娃小報》及電話家訪與上門尋訪、家長開放日、家園網站等聯系方式,密切家園溝通,讓家長們通過網站了解幼兒園的教育動態,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學習活動,并與教師適時溝通。開展多種形式的親子活動,有效開發家長資源。例如,為家長過生日、請家長來園聯歡、定期舉辦家庭聚會、開展“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親子運動會”“迎新年大手牽小手,親子才藝賽”等一系列親子活動,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使家長更加理解和重視孩子的教育。
2.搞好社區銜接。幼兒園應有效地利用社區資源展開教學活動。例如,組織過大班幼兒參觀超市活動,采訪社區生活的人,采訪為社區提供服務的人,使幼兒從中懂得關心周圍生活的人,懂得感恩為我們提供服務的人;在九九重陽節組織教師和小朋友們來到福利中心,向老人孩子們贈送棉被、禮品和表演節目,這些活動既能培養幼兒從小關心老人、關愛孤兒的愛心,又能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提高孩子的實踐能力。
3.搞好幼小銜接。幼兒園必須重視幼小銜接,否則,會讓孩子進入小學的初期極不適應,甚至會“進門摔跤”。如,每年幼兒園都應該有計劃地組織大班幼兒參觀小學環境,觀摩小學生參加科技、英語、藝術節、少先隊員入隊等活動,更多地認識和體驗小學與幼兒園在生活和學習上的區別,為幼兒提供逐步適應的階梯。
4.搞好素質銜接。幼兒正處在身體和思維成長發育最快的時期,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是幼兒教育的自然本真。幼兒園要高度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采取多種形式,開展既適合幼兒、又有利于提高幼兒素質的活動。例如,充分利用幼兒園戶外活動場地,積極開展“一操”“一鍛”“一散步”“兩活動”“三技能”“四游玩”等活動,促進了幼兒身體素質不斷提高。
責任編輯 沁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