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現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而且不同的途徑也存在著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作用。在小學音樂課堂上,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提供給學生許多接近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更多的新事物。
[關鍵詞]小學音樂,信息技術,課程整合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有組織的音響來實現思想和感情的表現與交流不可缺少的聽覺藝術。同時,從課程理念上來看,課程理念特別強調音樂審美與音樂實踐,強調通過對具體的音樂形式來實現對音樂的感知。在“過程與方法”中又提到通過體驗、模仿、探究、合作、綜合等方式來學習音樂。那針對課程標準提出的諸多理解,教師如何在實際教學中達成教育目標呢?
一、小學音樂教學中借助于信息技術的必要性
在實際的小學音樂教學中實現信息技術整合的實踐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但其中很多都處于為整合而整合的水平,也都只滿足于信息技術與音樂課程整合后產生的積極結果。至于為什么要整合,整合的機制又是什么等,則往往不在教師的考慮之中,這也就造成了整合往往存在于表面,而無法從根子上考慮課程整合的機制的現狀,也就進一步造成實際教學中信息技術與音樂課程的整合往往又限于低水平模仿,而缺乏必要的創(chuàng)新。因此,我們提出在課程改革十多年后再次思考信息技術與音樂課程整合的必要性,是從機制上對課程整合作出思考,以期能夠將課程整合的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
1.小學生在接受信息時是需要多種通道上的信息刺激的。一方面音樂教學不只是聽覺信息的輸入,尤其是音樂學習的過程,應當是綜合信息的刺激;另一方面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又容易因為其他的信息刺激而分散注意力,而音樂的魅力有時又不容易為小學生所領略,因此小學音樂教學必須通過多種形式的刺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信息技術能夠同時提供光、聲、電等多種信息刺激,因此可以看做是小學音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
2.小學音樂課程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其離不開信息技術。時至今天,我們的音樂教學顯然不能停留在簡單的教師領唱、學生跟唱的水平上。其中的原因倒不全是因為這樣的模式過于簡單,有著更多的人為性,更是因為今天的小學音樂課程同時承載提高音樂素養(yǎng),通過音樂來為小學生的道德、情感發(fā)展奠定基礎的功能。因此,音樂教學必須要能給學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音樂信息,而這個任務必須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才能有效完成。
3.小學音樂課程的具體要求需要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支撐。研究課程標準與教材我們可以看出,小學音樂教學提出了諸如“運用人聲或樂器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聲音”“運用人聲樂器或其他聲音材料表現自然界或生活中的聲音”等要求,這些教學目標的達成如果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撐,無論是在情境創(chuàng)設還是在細節(jié)把握上,都將是事半功倍的。
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時機確定
在實際音樂教學中,應當在什么時候借助于信息技術,使其能與音樂課程達成完美的整合效果,從而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呢?這是一個教學時機把握的問題。教學經驗表明,如果時機不當非但起不到預期的作用,還會打亂我們的教學步驟,降低教學的效果。
1.在情境創(chuàng)設、興趣激發(fā)環(huán)節(jié)利用信息技術。音樂學習在很多學生看來是有趣的,可事實上有過小學音樂教學經驗的老師都知道,學生的這種興趣往往都是淺層的興趣,是因為看到音樂課堂上沒有硬性的學習任務,沒有嚴格的提問評價,這才喜歡上音樂課的。如果我們對學生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比如說讓學生在課堂上演唱等,則學生的興趣就會失去大半。那如何讓學生能夠對音樂產生真正的興趣呢?情境創(chuàng)設是不可缺少的,而借助于信息技術來創(chuàng)設情境又是最好的教學策略之一。
2.在需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音樂感受時借助于信息技術。小學音樂教學的基礎是包括簡單聲樂和器樂在內的教學內容,如果我們把這些教學內容比作“硬件”的話,那小學音樂教學的另一個“軟件”內容即是學生的音樂感受,也就是課程標準在“音樂與相關文化”中的相關闡述。在這個內容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顯得至關重要。音樂作為技能的學習,是離不開教師的指導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音樂學習完全是灌輸式的,體驗式、探究式的學習在學生音樂感受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