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學校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念、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它產生于學校自身,得到全體成員的認同、共識和維護,并隨著學校的發展而日益強化,最終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也成為一所學校區別于其他學校的顯著特征。力行文化,秉承古代先賢的治學精神,意韻深厚,智慧無限,能夠為學校和諧、全面、快速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保障。
[關鍵詞]力行;學校文化;建設;制度;管理
文化,是人類在其社會歷史發展中不斷創造、總結、積累下來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戰亂紛爭的年代,文化是震天的擂鼓聲,凝聚軍民一條心;和平年代,文化是的沁潤心田的交響樂,讓生活絢麗多姿。可見,文化的力量不可小覷。學校是孕育祖國未來的希望園地,更需要優秀文化的精神給養,因此,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學校文化的建設至關重要。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施行,學校文化建設已然成為推動新課程實施的重要基礎和保障,而力行文化,正是在新時代的召喚下應運而生的學校文化。
一、 融貫古今的“力行”文化
(一)力行常至
“力行”,語出《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以及西漢哲學家揚雄《法言·修身》中的“君子強學而力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學思結合,存高遠之志,行足下之路。這也鮮明地透露出力行的重大教育意義,啟迪人們萬事努力實踐,竭力而行,追求輝煌的人生業績。同樣,對于一所新學校來說,力行文化尤為可貴。在學校的起步階段,力行衍生出的精神力量促使每個教職員工身體力行,每個學生強學力行,腳踏實地做人做事做學問,從而形成強大的推動力,為學校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與保障。
(二)敏學常成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曰:“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意思是說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達到目的地。“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蘊涵其中。“先知需先學,敏學常成”要求學生首先需勤奮好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既要學會學習,亦要學會做人。“敏學常成”要求廣大教師須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
二、“力行”文化的組織建設
(一)加強以校長為首的領導班子“力行”文化建設
作為學校文化發展的掌舵者,校長不但要同其他領導班子成員一起管理好學校的大小事務,而且必須時刻保持強烈的文化意識,站在文化的高度看待學校的每一項工作,讓每一個事件都體現出文化價值。校長還應該培養自己的讀書習慣,博學之,篤行之,在“力行”文化的指引下,站在時代文化的前列,把握時代的主流文化脈搏,以社會的主流文化引領學校文化,用“力行”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引領教師與學生,讓社會的主流文化和學校文化建設有機結合,使學校文化永葆青春的活力,與時俱進。
(二)加強一線教師“力行”文化的實施建設。
一線教師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播種者。學校文化的建設首先需要學校教師確立一個文化理念,即形成學校共享的文化理念——“力行”。一線教師要在正確理念的指引下,帶領學生積極參與有關學校文化建設的各項活動,帶領學生體會文化之美,使之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時,一線教師也是學校文化理念的實踐者。在領悟“力行”文化的前提下,更好地、準確地實踐學校文化。“力行”的文化理念不應只是一句句漂亮的口號,還需要化進教師的血脈中,融入到教師的素養中。
(三)加強學生“力行”文化的推動建設。
學生在接受學校文化影響的同時,不是被動的、無所作為的,他們也在主動參與甚至改造著學校的文化。因此,要通過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放手讓學生們自己獨立組織、自主安排,在正確引導的基礎上,充分尊重小學生的創造精神,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使“力行”文化活動真正成為小學生自覺推進,自主管理的有效實踐,并在實踐中提高自己、接受鍛煉,使學生們在思想政治上達到自我表現教育,自我熏陶的目的。
在開展“力行”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真正寓“力行”理念于各類活動之中。當然,這種教育必須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把教育滲透于活動之中,并與小學生所感興趣的各種文化活動相融合,而不是牽強附會。有條件的小學還可以發揮校園廣播站、電視臺和網絡的作用,不斷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渠道和空間,努力推動校園“力行”文化建設。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