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初中思想品德課注重品德教育的特點使它在學校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擔負著中學德育的重要任務,教師如果能巧妙地運用課本上的知識,就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人格、培養高尚道德以及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思想品德;初中生;教育
“三觀”就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者是統一的: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人生觀,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
初中學生正處在生理、心理和智力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有兩個特點:一是叛逆性,突出表現為既向往成熟又偏于幼稚的思想狀態;二是可塑性,在叛逆的同時又極度渴望心靈中出現“英雄式”的偶像。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本身任務和初中學生的這兩個特點決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必須找到一個合理的切入點,提升思想品德課教育效果。
一、探尋教學規律,循序漸進導入“三觀”
首先,必須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整體有著深刻地把握和了解??v觀思想品德課的教材,我們大概可以將其分成三個漸進的教育過程:七年級階段主要注重學生自身的養成教育,著重培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世界觀初識;八年級階段學習內容有所深化,逐漸深入到學生人生觀的培養和構建;九年級階段在初中二年級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力求初步形成學生的價值觀。初中思想品德課的三個漸進的教育過程基本上與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相適應,符合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我們必須依據教材的特點,靈活地選擇授課的方法和技巧。
二、構建教學模式,健全人格融入“三觀”
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階段特征來設置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是實現人格培養教學目標的重要前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可以寓于教學過程之中,也應該是中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重點。實踐證明,忽視“三觀”教育,忽視教育目標的層次性和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不可能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而如果教學目標定位不準,沒有明確的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的意識,教學過程的展開也不能突出人格培養的特色,那么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人格塑造功能就不能充分發揮出來。思想品德課要實現人格培養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努力把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活動同學校社會開展的一系列課外德育活動緊密結合起來。這樣就會形成對青少年的人格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合力”,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思想品德課教學脫離現實的社會生活,缺乏時代感和針對性,就不可能對學生產生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講究教學方法,品德意識深入“三觀”
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中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要改變教師在課堂上灌輸的教學方式,可以選擇形象生動,貼近社會的現實事例,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給他們廣闊的空間,組織學生走向社會收集、整理資料。通過接觸和了解,讓他們談各自的看法,使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明辨是非。
采用“直觀教學法”,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引導。思想品德課教學要影響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引導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就要力求避免單純的抽象論述。在教學實踐中要盡可能使用多媒體、圖片、幻燈、影視、實物等教學輔助手段,尤其要注意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對做人道理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著眼于人格教育,點評講解作畫龍點睛式的引導學生就此展開議論,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重社會實踐環節。社會生活的實踐可以鍛煉一個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而且今天我們的教育對象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普遍缺乏自理能力、學習毅力、心理承受力。所以強化實踐活動尤為重要,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應該突出社會實踐環節,實踐活動應該占到課時的一定比例。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開闊學生視野,鍛煉吃苦能力,磨練性格,加深對社會的了解。
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要實現以培養健全人格為目標的素質教育,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深化教學改革,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只要我們堅定不移按照確定的教學目標努力實踐,思想品德課就能對青少年身心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引導他們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特征。健全青少年人格的主要教育渠道就會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完善,達到對青少年人格培養的目的。思想品德課的素質教育功能就會得到充分發揮。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