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緊密結合是有效課堂所必需。課堂上,教師應起引導作用,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題;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上課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上好課,向課堂要質量,而不能把提高教學質量完全寄托在課后輔導和學生作業上。一堂課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須要把學生調動起來,讓他們自主地去學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新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學會放手,而不是教師包辦代替主宰課堂。
一、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就意味著在課堂上要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享有學習的主動權。
一位教師曾經在教育學教學中嘗試過“自學輔導教學”“合作學習”等模式,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分析,或者相互討論。特別是學生能夠自己舉例分析說明教育理論在實踐中的作用,證明學生完全能夠自己處理部分教材和解決有關問題。教師一定不能忽略了學生的這種學習能力,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創設民主、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
學生只有在寬松、和諧、自由的環境中學習,才會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板著臉,應對學生充滿友善與關愛。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的回答無論對錯,都會得到關注,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非常高,并且會經常迸發創造性的火花。
三、激發學生的質疑精神
新課標明確指出,各科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讓學生學會提問題,是改變他們在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其逐漸變得積極主動的最好途徑之一。這樣會激發他們探求新知識的愿望,使之迸發出思維的火花。要實現這個愿望,教師必須善于根據教材的特點,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提供質疑的契機,選擇有效的質疑方法。
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新知識本身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主動認識事物,發現規律,解決問題,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好辦法,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教師可通過組織學生講述生動的小故事,創作并演唱教育歌曲等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育學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設計了以下多個課題:1.調查學校全體師生,詢問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種類、參與動機等,分析課外活動的特點和組織。2.調查:你喜歡的班主任有哪些特點?班主任對你的一生會產生哪些影響?從而完成班主任的素質和工作意義的學習等。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克服困難、解決困惑到完成一件作品、一份調查。學生運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發現生活中所遇到的新問題,分析并解決這些問題,培養他們動手操作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逐步建立起學生對教育學濃厚的興趣。學生動的多,教師自然只起一個設計引導作用,學生就經歷了多動腦、多實踐。
五、優化知識結構,強化教師敬業精神
新課改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無論是教育觀念的更新,還是教育內容、方法的運用和改革,都取決于教師的素質。教師不具備的素質,很難在學生的身上培養出來。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想在課堂教學中成功,必須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教師的教書育人和自身素質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課堂教學“懶”中求勝,就其本質而言,是要把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緊密結合。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