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學科是一種重要的交際手段,具有工具性、文學性、教育性的特點。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改變教學現狀,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是當今語文教學的迫切要求。
[關鍵詞]教學現狀;傳統;實效性
語文學科是以漢語作為學習對象,主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一讓學科。作為重要的交際手段,它具有工具性,文學性和教育性三大特點。
中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如下:
1.教學內容少。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區區幾本教科書對之而言只是滄海一粟。如果教師的文化功底不深,教學只限于表面,教學就會缺乏豐富的內容。
2.教學過程費時。中國文學這寫意文字居多,這就加深了理解上的難度,短短的一篇文章甚至一首詩的內涵都是極其豐富的。作品的創作背景,意圖甚至作者的生平經歷都與之有關,而相對于缺乏生活閱歷的未成年人來說,理解更是難上加難。教師要想將一篇課文講透,講徹底,費時多且效果不理想。
3.教學效果差。語文的知識面廣,與其他社會科學關聯緊密,光是講好教材內容,無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取不到好的效果。
當下許多教師都在積極探索這個問題,筆者根據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談一些教學實踐:
一、重視識字,構建認知平臺
小學語文課應以識字為主。讓學生掌握足夠的漢語常用字,以便為將來的自學及終身學習打基礎,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一般說來,漢語常用字約3700多個,次常用字3000多個,加起來約6700個。
二、繼承傳統,學習文言應從小學開始
歷史是永遠隔不斷的。事實證明,新文化運動對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全盤否定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辦到的,傳統文化的精華需要我們代代傳承。古典文學,古漢語知識應是語文課的重點學習內容,并且其程度的高低已成為衡量一個人文學程度高低的重要砝碼。
三、開放圖書館,將“自主”還給學生
要充分發揮圖書館、閱覽室的作用,讓學生廣泛地閱讀,拓展知識面。目前,有的中小學校還沒有圖書館,有的即使有,其藏書量也遠遠不夠,并沒有得到有效地利用,這是令人遺憾的局面。不要小看圖書館的作用,世界上許多大作家、大學者都是在圖書館里“泡”出來的,
四、講求實效,把握“專精”與“博覽”的統一
一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要具備很多因素、條件和機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會學習。當然,會學習所包含的內容很多,僅就讀書來說,古今中外僅文學書籍就浩如煙海,即使盡畢生精力也難以完成十分之一,而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更何況人的大腦又不是單純的存儲知識的容器,還需要有所創造。
中小學生的大量寶貴時間和精力被題海戰術和沒有必要的死記硬背等無效勞動所擠占。浪費時間,既不科學,也沒必要。因此,學生合理地分配學習時間,引導學生把寶貴的時間用在恰當的地方,這既是有效學習的前提,也是成才的保證。
五、改革考法,把教學引上正路
考法與教法是相互聯系的,有什么樣的考法就會有什么樣的教法,這就是考試“指揮棒”的導向作用。
教師的職責僅為“傳考試之道,授升學之業,解考題之惑”。大量選擇、判斷題的演練,從內容到形式根本不是培養、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讀寫能力,而是脫離了語境,文意,失去了文氣、文脈的機械操作,單調重復,是一種純粹的應試而急功近利的臨陣磨槍,培養的是解題技巧,訓練的是熟練程度,毫無積極性、創造性可言。按此法,教師千辛萬苦教育出來的是只會做試卷求高分而實際語文應用能力并不強的人。
六、改變教法,把教材教“厚”
考試的指揮棒導向正確了,語文課的教學自然也就擺脫了那些大量的習題演練。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幾本薄薄的語文教材是不可能涵蓋中國文化的精華的。更不能充分凸現出“大語文”的人文精神。要實現語文學科的價值,重要的是改變語文教材的使用觀念,由“教教材”改為“用教材教”。如果語文教師的教材使用觀念不變,再好的教材也不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之所以實效性不高,學生讀寫能力差,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師既沒有把教材講厚,學生也沒有把語文學厚。當然,“講厚”和“學厚”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者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濃厚的學識水平,人文素質和創新精神,而后者所涉及的方面就更多,語文學習不僅僅局限于校內,還要延伸到家庭和社會;不僅僅局限于課堂,還要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遠程教育手段等。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