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是語文課堂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互助完成學習任務。教師應改變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從屬地位。教師要在課堂最后鞏固并檢測當堂所學內容,盡量在課后少留作業。
[關鍵詞]自主互助;當堂鞏固;直接提問
教學是教和學的雙向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兩者是互動的,既要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有學生的主動性。如果教師總是嚴肅地站在學生面前講話、布道,就容易使學生感到無形的壓力和緊張,其主體性可能蕩然無存,師生互動也就不存在了,更別說學生主動學習了。
一、多樣導入引興趣
導語是一堂課的切入點。設計優美生動的導語,創設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美的情境,叩開學生的心靈,是很重要的,可使學生或悄然動容,或神思飛越,或躍躍欲試,或期待盼望,從而很快進入“共振”的境界。如學習《三峽》一課,可在導入時利用課件播放有關三峽風光的短片,讓學生初步感知三峽的神奇和美麗,產生走進文本的欲望,達到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總之,教師努力創設一種讓學生感到愉悅的學習情景,與學生共同參與、情感交融,師生將共同享受語文、享受課堂、享受學習。
二、學生解決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問題
此時,教師應給予適當的鼓勵,調動學生的學習勁頭,讓學生幫助解決,教師只是做適當的點評。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可以產生成就感,又可以得到能力鍛煉。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從屬地位,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動腦動手,自主學習。
三、自主學習檢測
教師可通過一些試題檢測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效果。對出現問題的地方進行強化訓練,小組內自行迅速解決。教師可要求學生在課案上做出標記。強化原理雖然來自心理學,但也可以指導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教師要適當運用這一原理,強化學生的自覺學習行為,以此來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四、研討拓展探究部分,展示自己才華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主要是使學生主動學習。它取決于教師、學生和課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協調。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但不是主角、主演。教師的任務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一定的課堂情境中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培養主動學習的能力,使課堂“活”起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徹底改變“注入式,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把知識強行“塞入”學生大腦的傳統教學模式和觀念。創造一種使學生能真正處在學“語文”、用“語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覺、積極地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
教師讓小組長負責組織本組學習討論一部分習題,并且設計展示的方法與過程。這個過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去。教師不能只關注尖子學生,更要關注后進生。教師應盡量讓學生大膽發表看法,讓學生按照自己心中設定好的幾種答案去回答;不要用自己的思路控制學生的想象力。對學生提出的回答,教師應加以鼓勵,然后進行比較歸納。歸納盡量讓學生自己做,學生不能做的,教師再想辦法引導學生歸納,讓學生真正體會探究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習能力。如學習《觀潮》一課,可讓學生用自己語言描繪錢塘江潮的雄偉景象以及水軍演習的宏大場面和吳中健兒高超的弄潮技巧,學生往往會一個比一個說得精彩。
面對千變萬化的課堂情境,教師的職責就是要善于發掘每個孩子的“閃光點”及其背后所蘊藏的潛力和天份,而不是扼殺和毀滅。教師應打破陳規,允許學生“插話”,參與學生討論,暢所欲言,讓課堂教學多一點民主,少一點“紀律”,多一點活躍,少一點沉悶。教師要鼓勵學生“插話”,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師生在課堂教學中處于和諧的交互活動狀態,以促進學生創造性地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要學生講一道題、歸納重點字詞等。教師適時地采用這些方法,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
五、當堂檢測和小結所學內容
在每節課結束前十分鐘,教師可對學生進行當堂測試,測試題主要側重于新課的基礎性知識的考查。等學生完成后立即公布答案,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或同伴合作方式互評并統計測試結果。教師在獲取反饋信息后應及時進行矯正與鞏固,及時了解教學效果,提高教與學雙邊的實效性。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