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而教師提升小學作文教學質量則需要創設課堂情境、巧搭橋梁、讓學生從生活中體會真情等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作文教學;教學策略;教學質量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一環。如何做到作文的有效教學,讓學生真正學會寫作、喜歡上寫作,從而提高作文教學質量,讓學生從寫作中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也是小學作文有效教學的最終目的所在。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寫作欲望
小學階段的學生,自覺動腦、動手性都很差,很難有意識地去聽、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分析人物和情景。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給學生滲透善于觀察周圍事物的觀念,去正確引導他們積極觀察、分析人或者事物以及對他們之間關系的認知和了解。如教師在教學小學三年級的作文《我的課余生活》中,在寫作之前,可有意識地布置學生用筆記錄下自己每天的課余活動,并寫下自己通過課余活動學到了什么,并及時進行反饋。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在寫作時已經有了良好的鋪墊,不會覺得突兀,這樣的教學,比教師在課堂上蒼白的講解生動的多。
二、巧搭橋梁,寫作言之有物有趣
可以說,作文的源泉大部分來自于學生自身的生活,如何從生活中尋找到自己想要的素材,是寫作一個重要的指導方向。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中與作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和寫作的材料和來源。
教師應該讓學生多從課外知識中積累素材,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讓學生通過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學會積累和記錄自己的生活經歷,這樣才可以讓他們的作文充滿了靈氣和真實,才可以避免出現空洞而虛假的作文。
大部分學生缺少捕捉寫作素材的能力和自覺性,寫作素材不知如何選擇。而生活經驗是寫作最重要的來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搭建寫作的橋梁,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細致地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分析生活,學會在生活中捕捉材料。
如:①記錄好自己的學校生活。認真記錄在學校發生的每一件事,如課堂上發生了什么趣事,學校中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這些內容都可以作為一種素材積累下來,寫入日記本中,以后寫作的時候可以利用。②寫自己的課余生活,做了什么,有什么收獲,都可以記錄下來。③記錄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變化和發生的故事。④和同桌、朋友等交往時,對這些人的看法或從這些人口中了解到的一些事情,都是寫作的素材。⑤學了一篇文章后自己的感受以及想對主人公說的話等。
所以,要寫好作文,就要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尋找自己記憶最深刻和最感興趣的材料,讓學生掌握相應的觀察能力,有益于寫作的教學,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寫好作文,從實際出發,讓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更加富有情趣、生機盎然。
三、體味真情,讓作文更具人文氣息
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倡導對話、合作與探究,力圖超越傳統的記憶型教學。作文教學不只關注學生能否寫出作文,更應關注學生人生的發展以及通過寫作陶冶他們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作文教學應是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這正是新課程對理想的作文教學狀態的期盼。而如何寫出自己的特色,也是作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很多學生會去模仿別人的作文,甚至是抄襲他人的文章,作文的教學演變成了一種模式,從而失去了其寫作的樂趣,更無法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為了做好作文的情感表達,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讓學生搜集一些讓自己感動的、開心的、難過的事情,做好一個分類,同時表明自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感在里面,作為一種長期的作文積累,記錄在作文積累本上。
學生有了大量的寫作素材積累之后,寫作的靈感自然而來,再加上教師有效的指導,學生的寫作就不再是無病呻吟了。如筆者在教學《我熟悉的人》這篇習作時,讓學生去認真觀察周圍的人和朋友,并用心記錄下來和他發生的一件事,從這件事當中看出他是怎樣的人以及自己對他的感情怎樣。通過這樣反復的有效地訓練,學生不但學會了去多角度地觀察別人,也學會了把這些融入自己的作文當中,寫作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