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文預習是學生對教師尚未講授的知識內容獨立學習的活動過程,即學生運用舊知自學新知的一種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教師要設計好預習內容,明確預習要求,教給學生預習方法,保證預習時間,檢查預習情況,注重學生的語文預習能力和自學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文預習;培養能力
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學習預習方法,對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對于教師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和指導學生自學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教給預習方法,培養預習習慣
1.教給學生預習的一般步驟。預習步驟的訓練,就是以讀書為主線的讀書步驟的訓練。為此,教師應要求學生每預習一篇課文,做到“四讀”:一是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二是再讀課文,劃出生字新詞,利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三是默讀課文,具體感知內容;四是細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中心,提出疑難問題。
2.上好預習指導課,教給預習方法。要進行預習,沒有一定的方法是不行的。教師可用一兩篇課文作例子,引導學生一起預習,教給他們利用字典釋詞的方法,尋章摘句理解句子的方法;怎樣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意的方法;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思考問題和質疑問難的方法等。
3.養成持之以恒的預習方法。一是教師每提出一項要求,都要在一段時間內進行單項訓練,以形成預習的習慣。如要求學生查字典,就要對學生進行查字典的訓練,訓練其計算速度。在班上開展查字典比賽等活動,激發他們查字典的興趣,并培養成習慣;二是把預習的一般要求編印成“預習筆記”發給學生,讓他們逐項去完成;三是從低年級起要求預習。
二、根據具體情況,設計預習內容
預習內容的設計是一項科學性很強的工作。教師準確地把握教材內容及各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抓住其中的重點,確定預習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切忌主次不分。還要根據教材的要求和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預習內容設計要難易適度、分量適中,避免給學生造成過重的負擔。
不同的年級預習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低年級應側重字詞句及弄清三者之間的關系,中年級應側重段落和層次及字詞句段的組合關系,高年級學生應側重篇章結構及單項讀寫重點訓練項目。
不同的課型預習的要求也應有所不同。一類課文只要求一般了解就行了,有關文中的雙基訓練應在教師講讀教學中解決;二類課文除了要求掌握生字詞外,應對課文內容有基本的理解,對課文形式有粗略的認知;三類課文要求掌握課文的中心與內容,并弄清文章的重點及訓練目的。預習難度應逐類加深。
設計預習內容除考慮年級特點和課型特點外,也要注意學生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和思維的復雜程度,進行綜合平衡;注意整體性原則,做到整體局部相互兼顧。
三、制訂學習目標,明確預習要求
布置預習需要有目標,才能有的放矢,達到預期的目的。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制訂學習目標的依據是:首先,以新課標為準繩,不要求過高;其次,從整體著眼,即從語文雙基、思想品德教育、一般發展和學習方法四個方面全盤考慮;再次,從實際出發,一是教材實際,二是學生實際;最后,便于檢測,目標要定得具體,盡可能使用動詞性短語敘述,以便通過學生的作業檢驗是否達標。
四、保證預習時間,提高預習效果
保證預習時間,是提高預習效果的前提。因此,把預習納入課堂是解決時間問題的最好辦法。由于小學生自制力較差,需要在教師的點撥、指導下,堅持預習,逐步養成預習的良好習慣。教學應保證學生預習的時間,留足教師檢查學生預習、了解學生實際的時間;教師還可發現學習中的問題,作好教學預測,掌握反饋信息,及時進行教學調整,使教學真正解決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檢查預習情況,掌握反饋信息
檢查是教師了解預習情況的一種手段。教師應采用適當的檢測手段進行檢測。這樣便于掌握反饋信息,抓住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重點突破;可以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逐步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責任編輯 滿令怡